今年2月-6月,中国联通移动端用户总数从2.99亿减至2.893亿,半年用户流失率超过3%。长期以来,以卖卡、养卡为发展用户重要手段的泡沫式发展模式,才是客户流失的真正原因——
■本报记者 武晓莉
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用户下滑,对中国联通来说,上半年无疑是“黑色”的。
除1月净增了8万移动端用户外,2015年的2月-6月,中国联通移动端用户总数从2.99亿减至2.893亿,总计流失将近1000万。
而上半年,中国移动新增移动端用户约860万,中国电信新增582万。
对此,中国联通认为,这要怪市场饱和与政策压力。
作为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联通,月均流失百万以上移动用户,半年用户流失率超过3%。然而,这样的“悲剧”为何没有发生在另外两家运营商身上?
业内人士分析说,虽然政策的改变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中国联通以卖卡、养卡为发展用户重要手段的泡沫式发展模式,才是客户流失的真正原因。
泡泡是怎么破的
“所谓泡沫,就是指前几年的用户增长很多是虚假的,是靠养卡带动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补贴、KPI(KeyPerfomanceIndicator,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带来管理规则漏洞,导致大量用户数是养卡带来的。而随着国资委要求运营商大量削减营销成本以及实名制的严格推进,养卡慢慢无利可图或者难以操作了,泡泡就破了。”
据记者了解,这种状况并非联通一家,而是三家运营商的通病。一位中国移动人士说:“运营商的人,‘养卡’是必备的手段,一部分增长就是养出来的。”
“不养卡根本完不成发展用户的指标。”一位运营商一线人士对记者说,集团给的KPI考核指标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省公司、地市公司再层层下压,到了一线这里只能自己想办法。养卡是最省事儿的方式之一。而对于真正养卡操作的经销商来说,高补贴则是他们养卡的动力。
201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2015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又联合印发了《电话“黑卡”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电信企业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率要达到90%以上。
2014年下半年,三大运营商迫于国资委“营销成本压降”的指标压力,大幅削减营销成本,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了终端补贴。今年一季度,中国联通包含终端补贴在内的销售成本减少36%,中国电信减少7.7%。
没有补贴了,经销商自然没有了养卡的动力,而实名制也挤出了一户多卡的水分。
运营商养痈贻患
“养卡不是运营商行为,运营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暗中提供方便,一定会有个代理商在操办。”一位从业多年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详解了养卡的内幕。他说:“代理商收集一些身份证办理手机卡,然后保持一个最低消费一段时间,达到运营商对用户‘健康度’要求后,就会离网。”
所谓健康度,就是运营商对用户在网时间、最低消费、用户使用行为,比如每月需要打多少个电话、发个短信,并且要在不同基站发生以上使用行为等等一些要求。如果达到这个要求了,运营商就认为这些不是虚假用户。
“对健康度,各地方公司要求不同,”这位业内人士称。
对运营商来说,这是完成KPI用户考核指标的好办法,一个代理商可以操作几千个号码。“代理商当然要有好处,无利不起早啊。”这位业内人士说:“达到运营商考核标准后,运营商会给他们结算发展用户佣金和一些分成费用等。这些收入会大于他们养卡的成本和其他成本,运营商也完成了用户发展等等KPI指标,大家都各取所需。特别是短期冲量压力大的时候,养卡会特别疯狂,代理商会认为这是福利,有时候手机厂家也会和代理商一起参与。”
(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