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白酒加甜味剂缘何成行业顽疾
图片


    图:中秋、国庆“两节”将至,白酒市场迎来销售旺季。 董芳忠/摄
■本报记者 李建
  继今年2月108批次白酒因添加甜味剂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后,9月8日,又有22家酒厂生产的27个样品被检出甜味剂而遭通报。事实上,白酒中不允许添加甜味剂,这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早有规定。
多款白酒检出甜味剂
  9月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今年5月至6月对白酒开展的国家专项监督抽检结果,样品涉及30个省(区、市)810家白酒生产企业,抽检样品2148批次,检出甜味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糖精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样品27个,涉及企业22家。
  记者梳理上述抽检报告发现,不合格样品生产企业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共13个省、市、自治区。
  抽检报告称,样品中检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的酒企有20家。而辽宁昌图县古城酒厂生产的朋缘香酒、吉林通化鸿运西江贡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2个批次帅小白style酒、云南宣威市青源酒厂生产的大米酒,除检出甜蜜素外,还检出糖精钠。
  据介绍,甜蜜素、糖精钠都属于人工生产的甜味剂。
  9月22日,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给本报的采访复函中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于糖精钠、甜蜜素使用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我国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可限量使用,但按照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在白酒中不得添加。
  事实上,白酒检出甜味剂,在相关部门发布的抽检报告中并不鲜见。
  今年2月6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2014年白酒专项监督抽检结果及整治情况,在抽检的全国30个省(区、市)1147家生产企业的3000批次样品中,有177项次共108批次白酒甜味剂不合格,占抽检样品总数的3.6%。
  记者盘点上述两期白酒抽检报告,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即检出甜味剂的白酒样品多为“地方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不高。
为省钱不择手段
  9月22日,记者致电此次被通报的河北挂云山酒厂、河北三井酿酒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昌图县古城酒厂等酒企,试图了解企业针对抽检结果是否采取了相关措施,对方均拒绝接受采访。“在白酒中添加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甜味剂的原因可能是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同时增加产品的口感,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辅料使用不当带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上述两次通报中均如此表述白酒检出甜味剂的原因。
  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给本报的复函中也给出了大体相同的解释:“白酒企业添加甜味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白酒的口感,掩蔽异杂味,可能是主观加入,也可能是白酒勾调过程中带入,例如勾调时为掩蔽苦味使用酒用除苦剂时,酒用除苦剂中可能含有的甜味剂就会带入到酒体中。”
  据介绍,我国白酒生产工艺包含固态法、液态法、固液态法3种。固态法白酒是我国名优白酒的传统生产方式,即用固态配料发酵蒸馏的白酒;液态法白酒是指“以含淀粉、糖类物质为原料,采用液态糖化、发酵、蒸馏所得的基酒(或食用酒精),用香醅串香或用食品添加剂调味调香,勾调而成的白酒”;固液态法白酒则是“以固态法白酒(不低于30%)、液态法白酒勾调而成的白酒”。
  在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秘书长宋书玉看来,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白酒中不得添加甜味剂等任何非自身发酵物质,目的是为了保障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鼓励白酒生产企业提高并稳定产品质量。
  河北省某知名酒企总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中低端白酒一半以上是用食用酒精勾兑的。食用酒精的价格大概是7500元/吨,而纯粮原酒生产成本起码在1.8万元/吨。也就是说,添加食用酒精勾调的酒与纯粮酿造酒,成本差距至少在2倍以上,且不需采用酿造、贮藏等复杂工艺。“用食用酒精勾兑的白酒和纯粮酒口感有差异,一些不法厂家为了改善产品的口感直接添加甜味剂”。
市场暂未受影响
  “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抽检通报结果,目前对白酒市场还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9月20日,河北白酒行业交流(QQ)群中一位资深白酒经销商对记者如是说。
  按照这位业内人士的说法,白酒行业靠高端赚利润,低端抢份额,就必然会压缩低端白酒生产成本。而无论是否涉及酒精勾兑,白酒企业大都对外宣称产品是纯粮酿造(固态法白酒),配料表中也都只标注:水、高粱、小麦等。
  记者走访石家庄华北食品批发城、南三条批发市场等地发现,此次通报涉及的苍山贡酒(浓香型)(河北挂云山酒厂生产)、十里香粉至韵酒(河北三井酿酒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仍有销售,而批发白酒的经营户对上述酒企产品检出甜味剂问题要么表示不知情,要么拒绝表态。
  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9月8日通报要求,相关省(区、市)食药监督管理部门须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责令生产企业采取停止生产、封存产品、召回已售出不合格产品等措施,彻查问题原因,全面整改,对相关企业依法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同时,要求经营者对上述产品停止经营,下架封存,并向所在地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9月21日,河北省食药监局应急处处长葛国松告诉记者,对于本次白酒抽检通报中发现的问题,该局已转相关市局核查处理。目前,尚未接到处理结果。
建立追溯体系
  “要遏制白酒行业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甜味剂的乱象,需要进一步加强酒类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切实掌握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强调。
  该专家还表示,推动白酒行业健康发展,还应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增加产品不合格成本;建立酒类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危害。
  记者了解到,9月9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白酒生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指导意见,要求白酒企业建立覆盖白酒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是原辅材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白酒出厂检验等3个关键环节,严防区域性、系统性白酒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提升白酒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保障白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白酒加甜味剂缘何成行业顽疾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