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不合格化肥“偷”养分问题突出
作者:李建
图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建
  22批次不合格化肥样品中,氮含量不合格的有11批次,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工商局近期公布的化肥质量抽检中的数据。本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公布的化肥抽检报告发现,包括氮含量等单一养分或总养分含量不足是化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复混化肥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但部分厂家却为减少成本而虚标含量、“偷”养分,严重损害了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关键农时、重点品种、重点区域的化肥监督抽查,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实施全程监管,营造全社会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化肥的氛围,净化化肥市场秩序。
抽检
“养分”不足

  记者检索石家庄市工商局前不久发布的化肥抽检报告发现,除氮含量不足外,公开曝光的22批次不合格化肥中,共有15批次总养分不足。
  本报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公布的化肥抽检报告发现,包括氮含量等单一养分或总养分含量不足是化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如福建省工商局8月底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流通领域化肥质量抽查检验结果显示,共抽检化肥423批次,合格337批次,不合格86批次,合格率为79.66%。记者检索报告发现,86批次产品中有37批次总养分不合格。
  辽宁省工商局7月公布的该省第三批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显示,共抽检638批次肥料类商品样本,204批次不合格,不合格主要集中在标识、总养分、单一养分,氯离子含量方面,其中44批次总养分不合格。
  更早前,农业部通报的2015年春季肥料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农业部组织8家部级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河北等25个省(区、市)的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企业和农资市场肥料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共抽检复混肥料样品183个,合格率92.9%。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主要问题为单一养分和总养分含量不足。
  记者对农业部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氮含量不足的样品有3个,占不合格样品数的23.1%;磷含量不足样品有2个,占不合格样品数的15.4%;钾含量不足样品6个,占不合格样品数的46.2%;总养分含量不足的样品5个,占不合格样品数的38.5%。
  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所谓总养分,一般是指肥料中元素氮、磷、钾的百分含量之和,主要养分含量“减肥”严重,将影响到农作物正常生长,损害农民利益。肥料检测不仅要求总养分合格,氮磷钾等单一养分也要合格。其中,氮元素的作用主要是加快农作物生长,若农作物缺“氮”,则会发育不良,导致果实畸形。
调查
利益驱动
  记者注意到,农业部在上述通报中分析,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不够,为降低生产成本而选用价低质次的原料所致。此外,也有一些企业缺乏必要的检验手段,致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014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执法人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调查发现,至少有37家小企业涉嫌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甚至形成地下产业链条。
  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些作坊除用工业废水、碱水露天生产晾晒氯化铵外,还普遍存在偷减有效养分的情况。据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监督司打假协调处工作人员介绍,偷减一吨养分,每吨化肥会降大概30元至50元的成本。“氮磷钾三元复混肥中,钾肥的成本最高,那些小作坊根本不舍得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正规企业违规生产“定制肥”,虚标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十分普遍。河北省一家化肥企业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定制肥”,就是按照客户需要进行生产,要什么含量生产什么含量,而外包装上标示的养分含量也由客户自行确定。
  这位技术人员进一步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定制肥”包装袋上如果标的是12%的钾。那么实际上钾的含量往往只有8%-9%,也就是说,实际含量一般和包装袋标的差3个百分点左右。总含量差3%-5%,每袋成本就可以节省四五元钱。每吨可节省成本80元-100元。
  包括“定制肥”在内的化肥业造假现象近年来趋于严重,一方面受利益驱动,另一方面也与整个行业供需矛盾相关。
  据了解,在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背景下,我国化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化肥总产能已达到13167万吨,化肥产量达到8011.73万吨,而我国化肥需求量仅为6610万吨,生产过剩量在1401.73万吨。
  而早在2013年,国内化肥行业产能、供货量过剩局面就全面爆发,导致化肥销售价格大幅走低,企业利润严重缩水。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是不惜铤而走险。
  不合格化肥坑农害农,受伤的是农民,但在现实中并不易发现。一方面,农民不管含量到底够不够,只要上了化肥有效果,对庄稼和土地“没危害”就行;另一方面即便农民发现是劣质化肥,维权成本也相对较高。
  记者咨询河北省一位基层工商执法人员了解到,化肥检验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价格比较贵,检验一次最少也要几百元,农民舍不得花钱检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劣质化肥提供了生存空间。
呼吁
严格监管
  “化肥等农资违法行为的查处难度呈加大趋势。”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监督司打假协调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些企业采取季节性生产或夜间生产规避执法检查,一些违法企业则以待检品或白包化肥的形式规避检查,即生产完就拉走,在厂房外面或者在销售地换包装。“加强化肥等农资商品质量监管,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需要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联手作战。”河北经贸大学卢嘉瑞教授认为,除了继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农资商品检测力度外,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产品要坚决下架、及时公示、严厉查处。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建议,杜绝化肥业造假乱象,可以从改革化肥备案制着手。比如像以色列对化肥生产备案要求比较宽松,但对化肥“抽检”卡得很严,这样既可以保证化肥的质量,又可以管控市场流通的化肥产品数量。
  河北省保定市市场监管局一位基层执法人员则提出,可以考虑建立化肥检验普惠机制,比如像新农合一样,检验一次国家报销60%或者更多,那样就会有更多的农民去做检验,劣质化肥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消费提醒
选购三法

  一是要到证照齐全、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合法农资经营单位购买农资。要看该经营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什么。
  二是要认真查看产品的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标准证号、产品质量合格证、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期等是否合法有效。
  三是要向经营者索要销售凭证,妥善保存好产品包装物、标签等,以备出现质量等问题时作为索赔依据。
维权三招
  如果不小心买到了假冒伪劣农资而造成损失,农民朋友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向人民法院起诉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留好包装袋、发票、样品等重要证据。
  二要找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鉴定、评估损失。
  三要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可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部门、质监部门投诉,要求他们进行调查、处理。
(李建整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合格化肥“偷”养分问题突出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