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出身的老妈虽年逾八旬,但仍然壮心不已,对家里不断增添的各种大小家电都来者不拒,而且对于尝试新产品新功能还颇有些乐在其中。不过,前不久,老妈在和家里的智能锅的斗智斗勇中却出师不利。
家里的机械版电炖锅罢工,笔者就在网上淘了一款微电脑控制的小熊电炖锅,网页说明上说,炖鱼、炖肉、米饭、汤粥等七大菜品,均可一键搞定。另外9.5小时预约功能,更可以完成睡前预约早上享用,上班前预约下班享用的需求。
电炖锅送到家,老妈兴致勃勃地戴上老花镜对照着说明书仔细研究了一番,便开始了各种尝试,并不时发表各种“权威”评论:炖肉不错,不过不能多加水;做米饭不好吃,太硬……不过,前不久老妈炖的一锅排骨却让倦鸟归巢的我们只能闻着肉香却望锅兴叹——因为不熟。
“排骨难道不是筋骨?炖够了时间还不行吗?”老妈很委屈,也很困惑。老妈解释说,电炖锅不知怎么自动跳到了筋骨一挡,她老人家在各种按钮上按过之后都没能如愿地调回肉类那一挡,不过看看烹饪时间和肉类的差不多,也就没再折腾。“看来排骨不能算是筋骨,而且您看这锅里的水一直没开呀。”笔者试图向老妈解释,不同的智能菜单内设的加热时间和温度等都是不一样的。看来筋骨的菜单温度偏低,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定,那只能说“这事真不是我干的,我也 don'tknow呀。”。至于为什么换不了挡,是因为七大菜单都是用功能选择这一键搞定,选定一个菜单几秒钟没有操作,它就默认这一挡,要想换挡就只能关掉重新开始,估计是待老妈眯着老花眼看清了工作菜单时,电炖锅已经勤快地开工了。一场智斗下来,老妈对电炖锅的新鲜劲顿时跑光了。
没多久,第七个“双11”又轰轰烈烈地来了。笔者挑灯夜战淘回家一个松下智能电饭煲。第二天晚饭后电饭煲就送到了家。第三天下午,正在上班的笔者接到了老妈的电话:“我按照说明书按,怎么就是调不到粥那儿呀?”看来老妈又在家试新呢。“按那个功能选择键呀。”笔者试图通过电话遥控老妈。过了一阵,电话里老妈又说:“还是不行呀。”笔者只好说,那就等我回家吧。
下了班,一进家门,笔者就闻到了饭香。进了厨房却见老妈茫然地看着灶台。一看灶台,“唉!”笔者是一声叹息。老妈一定是又发扬了老党员那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上次老妈在厨房里发扬这种精神的时候,是新买的智能微波炉进家,老妈搞不清楚那些智能菜单,生生地把一个新蒸笼给烤化了。而今,不仅电饭煲上糊着厚厚的一层粥汤,整个灶台也都弥漫着褐色黏稠的米汤。笔者赶紧拿起抹布开始了各种擦洗,一边擦还得一边跟一旁生闷气的老妈解释,虽然说明上是说一键搞定,但要想准确换到“粥”那一挡,不仅要看屏幕上的箭头指向那个功能,还要看那个粗横线的位置,所以要想换到粥那个位置是要经过分别按过长粒米、短粒米的标准、超快煮、精煮之后,按第七次“功能选择”键,才能调到粥那一挡。说完笔者抬起头,看到老妈用看唐僧的眼神看着笔者,然后干脆地撂下两个字:“啰嗦!”,转身气哼哼地回屋了。
看着老妈的背影,笔者想,向前飞奔的各项智能技术,正在把这些蹒跚前行的老人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但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设计者们是否能够考虑到老人的理解能力、正在逐渐衰退的各项机能及正在变成慢镜头的各种动作,把说明书设计得更加清楚明白,将功能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呢? (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