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量化的指标来看,提速降费的年度目标确实完成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并没有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提速降费比例所带来的实际益处。■张松超
截至10月底,我国固定宽带和移动流量平均资费水平下降幅度已超过50%、39%,完成提速降费年度目标;预计全年4G用户突破3.8亿,IPTV用户超4500万;今年工信部配合相关部门处置违法违规网站4378家,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据12月24日新华网报道)
看到这则新闻,舆论近乎为一边倒的吐槽,原因就在于,尽管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基本上等同于“鸡肋”,没有任何诚意。说白了,对于提速降价,三大运营商从来都不在核心问题上 “动刀子”,反倒是在外围“打太极”。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单方宣布今年的提速降价目标已完成,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
如此说,并不是在否认提速降费的量化目标已经完成。而是应该看到,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是,这样的目标到底是怎样完成的?自己到底从中获得了多大实惠?这也是通信行业改革的最终目的。但从今年三大运营商为配合工信部提速降费目标而出台的措施来看,舆论的反应,或许正是对改革措施效果最好的检验。
根据此前工信部的表态,今年年底必须完成提速降费30%的目标。对此,三大运营商纷纷出台运营方案,其资费下降的幅度,基本与工信部公布的提速降费目标相匹配。但具体到实际过程中,却主要是通过绑定套餐或推出新的降低资费套餐服务来实现的,比如中国移动50元含2GB全国流量,降幅达50%;中国电信手机流量每GB25元;中国联通开展10元包1.5GB省内流量半年包促销活动,流量跨越不清零……
这些措施,孤立来看貌似资费降低的幅度不小,但前提却需要捆绑其他业务。如此一来,别说是让消费者感受不到资费下降了,甚至还反过来让人觉得不降反升。再加上诸如夜间流量优惠套餐这种“鸡肋式降价”,看似十分诱人,却极其不接地气,尽管是在降低资费水平,实际起到的作用却只是徒增消费者的反感。
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极为期待,与自身生活紧密相关的资费政策,却基本上是纹丝不动。比如三大运营商纷纷取消国际漫游费,但对于几乎“零成本”的国内漫游费,却一直“按兵不动”。而看似确实能让消费者受益的月底流量不清零业务,却又让人觉得流量跑得快,回过头来质疑三大运营商 “偷流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三大运营商的诚意?公众能不吐槽所谓“提速降费年度目标完成”吗?
诚然,提速降费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这一问题上,三大运营商的行为确实与公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究其根源,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三大运营商长期坐享垄断利润,而降低资费无异于“割自己的肉”,下不去刀子。比如京津冀能实现取消国内漫游费,为何全国就不行?而且不给优惠流量资费设置时间段捆绑其他业务,到底是有多难?
基于此,或许从量化的指标来看,提速降费的年度目标确实完成了,但同样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消费者并没有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提速降费比例所带来的实际益处。在此语境下,消费者能够沉默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