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
因为业态过于原始落后,以及与城市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大城市中诸多百货批发市场面临闭市或外迁局面。或许,对于有些习惯了在此淘宝的消费者,以及在此业态中已做得顺风顺水的从业者来说,可能会有诸多不舍甚至抱怨。但是,从社会综合成本来看,这样的市场确实早做了断为好。
从2013年起,曾经大红大紫的洋百货已现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其盈利模式,大多采用包下店面而后二次出租给商户,也即二房东的模式,赚取利润。而对商户高额征收进场费、杀鸡取卵式的逼迫商户大幅度让利参与促销节、没有足够的自营商品,等等,都是这些百货业的通病,再加上真正能进入这些大型百货的,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些品牌,所以,如果在同一商圈,这些大型百货之间,难免同质化。而无差异的竞争,或者等于放弃了竞争,或者相当于最惨烈的竞争,无论哪一种,大家最终的结局,都将是凑在一起,一关了之。
简单分析这些大型百货业态的目的,是为了对照那些大型批零市场。应该说,虽然看上去没有大型百货业态那么明显的通病,但事实上,这些批零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大型百货业又是何等的相似。
一样是同质化,导致同业的过度竞争,是这类批零市场难有大发展的重要原因。按说,某种程度上竞争对消费者是好事,在竞争中商品的性价比会渐渐凸显。但是,作为这类以批发为主的市场,过度竞争使成本一再摊薄,甚至丧失利润空间。而一旦到了如此地步,就只能从货源上下“功夫”,而这种“功夫”往往又是来源于盗取知识产权、降低原材料成本或者加工成本,等等。而无论哪一种,最终都将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以降低消费品质收场。
当然会有人说,其实消费者完全知情,到这类市场,买的就是便宜,图的就是款式新颖,谁曾想一劳永逸了?不错,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今天这些批零市场,始终在这样一个低端水平上徘徊,貌似你好我好,却没有上升式的突破,最终还是会因为消费者厌倦了这种低端消费,而一拍两散。这也是此类市场另外一个弊端。
不消说,电子商务的冲击一定也是最重大的一股冲击,让这些批零市场传统经营模式受到巨大影响。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对于这种低端业态的排斥,这些市场不闭市、不外迁,又能如何?而即便外迁,经营思路不改,也难有改变与发展。
其实,最大危机或许也就是最大商机。应该说,在近几年中,电子化的发展,让这些批零市场大多数从业者已经走上了电子商务的路子。但是,其实质不过就是把实体购销放到了网上,至于传统业态中的同质化问题,并未因此解决。因而,虽有转型,但并未升级,所以仍在低端打转。
品牌化是创新升级的一个思路。包括那些大型百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品牌打基础,在这种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也就失去了议价筹码,只能随波逐流向下走。而无论规模大小,有了打造品牌的意识之后,才能有机会寻找到属于这个品牌的拥趸,从而找到生存之途。
而与品牌化相辅相成的是品质,无论商品,还是服务,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呈现,背离了这个基础,一样难有突破式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