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制图
■本报记者 胡军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所有的外卖O2O平台,都是异乎艰难的一年。市场毕竟是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是外卖O2O的唯一生命线。虽然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加上资本的热捧,整个行业刮起了“烧钱砸市场”的狂潮。但是,消费者似乎并未满意。于是,几乎所有的平台,或为生存计,或为炒作计,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强调外卖产品的美食概念。
那么,外卖O2O行业能否真正能将“美食”与“快餐”这个“鱼与熊掌”难以得兼的矛盾解决呢?
团购、优惠券仍为促销手段
在互联网+的风潮之下,门槛较低的餐饮行业很自然地进入各路“烧钱砸市场”的金主们的视野。除了美食团购等模式之外,外卖O2O已然成为了餐饮行业的发展新趋势。O2O具有线上交易、线下体验与数据信息可监控等特点,能同时为商家与消费者带来便利,因此O2O也成为了最为热门的电商模式。外卖O2O即网上订餐,按照O2O概念,外卖O2O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户网上订餐后自己来店取走,另一种则是下单之后商家为顾客送出。
“要想吃美食,必须到店吃。”自称“超级吃货”的北京消费者云女士对O2O平台提供的美食并不感冒,“美食不仅仅是塞进嘴里的食物,环境、氛围、饮食节点都是构成美食感受至关重要的元素。再好的美食,塞进快餐盒里,经过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的颠簸,从快递小哥手里接过来以后,只能算是裹腹的食物了,而不是美食。”
调查发现,上班族和学生,一直是外卖O2O的主要消费群体。这一群体之所以青睐外卖,主要是冲着便利而来:一是可以减少外出与排队就餐的时间损失,充分利用有限的用餐休息时间;二是懒人心理,很多消费者懒于外出,尤其是用餐高峰期的排队等候;三是可事先挑选菜品。
不过,这一群体中,有约七成的消费者,在非上班或上课的休息时间,或者功课和工作不太忙的时候,更倾向于前往餐厅去就餐。“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吧,提前通过APP点餐也好,提前下载团购券或优惠券也罢,稳稳当当坐在餐厅里吃饭,朋友之间热热闹闹地聊天,那才是真正的吃饭,在办公室里吃外卖,那只能算是填饱肚子。”经常通过外卖APP叫外卖的北京上班族夏女士认为,如果时间得闲,尤其是周末,更倾向于带上家人,或约上几个朋友,通过团购等优惠形式,在美食广场或心仪的餐厅里从容就餐,“快餐算是糊口或者活命,美食才是生活。”
中餐难以标准化是硬伤
目前,外卖O2O企业数量众多,较为知名的有:总部在北京的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到家美食会、生活半径,细分领域的拼豆夜宵、夹克的虾、挑食、锅否等;总部在上海的饿了么、零号线、达达的派乐趣、外卖超人,细分领域的楼下100、虾搞虾弄等;总部在杭州的点我吧、风先生等;总部在广州的1号外卖等。
“真的,外卖目前也就弄弄快餐、盖饭等比较到位,真要做完整的中餐外卖,目前的市场、目前的价格,根本就做不下来,为啥呢?没标准啊,都叫鱼香肉丝,不同餐厅里做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都叫麻婆豆腐,搁在桌上那真的就是两样。”对于外卖O2O的发展前景,尝试过几次外卖的辽宁消费者景先生并不看好,“你想,两次叫的菜名一样,拿到手的菜不一样,消费者心理得咋想,只能理解呗,平台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来自同一家餐饮、同一个厨师不是?”《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餐厅满足网络订单的能力非常有限,在厨房和厨师人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产出能力也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因此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订单少的时候,厨房和厨师发挥的效率不够,订单过多时,厨房和厨师就不够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多数外卖O2O虽然创业思路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展示出类似的发展轨迹:初级阶段,平台接受网上订单后,通过电话或短信通知餐厅,餐厅再将订单送到厨房,厨房完成生产后再将信息逐级反馈到平台,平台再通知送餐;进入正常阶段后,直接通过网络或手机APP将订单传送到餐厅甚至餐厅厨房的信息平台上,信息传输非常迅速;赢得一定数量的消费者信任以后,平台会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发展,拉到投资解决最为头疼的物流配送问题;梦想阶段就是能为餐厅商户统一采购食材,提供其他社区服务内容,以争取利益最大化等等。“梦都做得很好,商业计划书也写得很漂亮,但有些确实存在太多凭空想象的成分,这也是互联网创业时代一些创业者的共性,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有的平台甚至在商业计划书里认为,中小商户缺乏采购优质食材的渠道和议价能力,平台可以把统一食材作为赢利目标,听起来很美好,但跟现实真的是差距万里啊!”对于部分创业企业关于统一食材供应等“创意”,从事快餐连锁十余年的王先生认为太外行,“你啥都控制了,就能标准化了,笑话!没有几家餐厅愿意这么跟你合作,那样人家还挣什么钱?”
鱼与熊掌难以得兼
在外卖O2O“烧钱砸市场”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几乎已经习惯了几元钱就能吃一顿的满减优惠,但是平台的日子却并不好过,投资提供的补贴刚能抵消配送的费用,外卖的利润非常微薄。而且,冲着补贴而来的多是较为低端的消费,并没有多少忠诚度可言,当补贴不再时,大量的订单自然流失。“基本上所有的美食都得讲究现场制作现场吃,除了零食,真正够得上美食的,只能到餐厅去吃。”对于外卖的快餐和美食的区别,北京消费者郭先生认为二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外卖还是踏踏实实做好工作餐吧,别搞什么美食概念,提供网上点菜、提前预订、到点去吃可能更靠谱一点。”
调查发现,虽然外卖O2O正在经历火爆的发展阶段,并且确实也调动了部分消费者网络订餐的消费心理,餐厅等商家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甚至一些高端餐饮也与平台合作拓展外卖业务,但是外卖O2O的盈利模式一直都是一道难解的题。一些外卖巨无霸在每天几百万订单、几百个城市的野蛮扩张背后,仍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赔本的买卖让他们越是扩张亏得就越多,这是一种不合常理的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目前,外卖O2O平台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向商家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和广告费、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配送服务费。但很多平台上提供餐饮产品的都是规模很小的商家,单价比较低,并且被补贴宠坏的消费者也很难愿意为质量参差不齐的“美食”买单。
辽宁省葫芦岛市的一位餐厅经营者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一个餐厅能做出多少菜来那是有数的,而且这个标准不好说,就是同一个厨师,今天炒的菜和昨天炒的菜都不能是同一个味,何况是快餐这样的,都是做的大锅菜,还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