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在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这个节气的养生之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这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而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来说,则要慎防“湿寒”,尤其要警惕“倒春寒”。
然而,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然而,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早春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故而民间有“春捂”的传统习惯。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而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这是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同时,“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有些人生怕“倒春寒”着凉,就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其实,“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而定。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下。而晴日的中午时刻,北方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