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跨境电商
作者:李燕京


  跨境电商在过去的几年里销售不断创新高,天猫国际2015年成交额比2014年同期大涨179%。海关总署和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海淘人群1800万,成交规模1400亿元,从百亿级市场步入千亿级,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别。在巨大市场的诱惑下,电商们争先恐后地开通了海外购。天猫国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天猫国际共引进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个海外品牌。京东、苏宁易购、国美、亚马逊等电商也不甘落后地开通海外购。小店家的代购更是风风火火,从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到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日用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代”不到的,不仅是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就连美国的彩票都有代购的。但是在面对价格相对便宜、品种五花八门的境外商品时,消费者不能冲动,一定要理智、谨慎。
私人代购风险大
  现在海淘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境外网站海淘,消费者直接登录海外购物网站,电子支付后通过国际物流运抵国内;二是境内平台海淘,通过经海关备案的跨境电商平台购买境外商品;三是个人海外代购,通过互联网委托第三方在境外购物并支付一定代理费用,通过国际物流运抵国内。记者统计《中国消费者报》和中国消费网的投诉情况后发现,个人海外代购出现的投诉较多,风险也相对较大。
  在消费者的投诉案例中记者发现,南京消费者肖女士的遭遇比较典型。肖女士通过代购先试探地买了一个1000多元的包,一切顺利。之后又购买了5000多元的包,收到货后发现与商场里的正品在外观上有明显差异,肖女士怀疑是假货。
  另一位年轻妈妈从网上找人代购奶粉、婴儿用品一共花了1万多元,一个月后仍不到货,最后索性连店铺都找不到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适用于海外购。因此,商业主体责任落实难、产品溯源管理难、消费纠纷处理难成为监管的三大难题。一位电商负责人分析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由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至国内进口商,产品质量、消费维权等方面完全按照中国的法律来落实中间商的主体责任。而跨境电商多是境内消费者向境外企业或自然人购买商品,中间缺少经营责任承担主体,加之批量小、随机性强,买卖双方不可能通过合同方式对产品溯源作出规定。特别是个人海外代购,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极易造成消费纠纷,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效力无法延伸到国外,无法对消费者提供保护。
  据介绍,相对于私人代购,国内的大型电商推出的海外购比较可靠,尤其是自营部分。他们销售的海淘商品在国内可以自由退换,而且大型电商的服务体系完整,有了问题可以及时回应消费者。而且找消费者协会等消费者组织帮助维权时不会出现找不到上家的情况。
  业内人士建议,如果找个人网店代购,消费者应尽量通过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与代购方签订协议,协议中应注明交易商品的名称、规格、等级、交易时间、付款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对于代购方而言,应提供给消费者相关购物凭证、收银单据及出售商家的联系方式,代购方也应自觉保留购物凭证、邮寄凭证,以防止货品出现假冒、质量问题。
海淘商品退换难
  由于海淘涉及海外产品,如果消费者对购买到的产品的真假产生疑问,要鉴定、退换货的话非常困难,所以要海淘一定要找信得过的商家,同时还要考虑运输时间。
  来自杭州余杭区的吴女士通过登录某国外网站购买了一个名牌包,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等待才收到货,可是她却发现,这个包不仅被刮花而且颜色和图片上的差别也很大,她很怀疑买到了仿品,可是由于英文水平有限及弄不清楚海外购物的售后问题,加上物品有损伤还涉及国际物流相关问题,吴女士只好打消了退换货的念头。
  北京消费者黄女士告诉记者,她通过某大型海外网站采购的奶粉,也多次出现过临近保质期限,或是经过国际物流颠簸、温差突变后出现奶粉变质的现象,产品质量申诉却因为跨国采购无法实施,只好自认倒霉。因为海淘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而且还投诉无门,退换货更是不可能。
  天津消费者吴女士在美国亚马逊官网上淘到了一件Coach风衣,包邮才600元,相比国内专卖店便宜了70%。等待3周收到衣服后她却发现号码偏大,只能与卖家沟通退货。卖家虽然同意,但由于并非质量问题,邮费得由吴女士自己承担。她算了笔账,用EMS从南京快递到美国,邮费起步价就是200元,“600元买件风衣,退货还得多付200元,想想还是算了。”吴女士说。
  记者调查发现,海淘出现问题维权难,主要是因为海淘是跨国采购行为,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存在差异,往往会带来法律适用的问题。即使是通过大型的正规平台进行的海淘交易,维权也非常耗费时间、精力。
  业内专家提醒海淘者,海淘背后往往是看不见的消费陷阱,里面充斥着过期、变质、假冒伪劣产品等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对价格高、产品安全性有高要求、关系着宝宝健康成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更是需要谨慎对待,不可盲目购买。
价格过低不要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代购国外的商品,热衷的产品已经从之前的化妆品、香水、名牌包普及到吃穿用等各种日用品上了,选择购买海外的产品图的就是价格比国内低。但是价格便宜也不能离谱,太便宜了就不要轻易购买,因为其中可能有问题。
  记者在网上看到,某款进口化妆品,商场里卖400多元,代购价格却低至90多元。记者在美国梅西百货的网店看到该产品售价折合人民币将近300元。而商家对于价格如此便宜的解释是促销时购买的。即便是促销价格也不会低到这种程度,再说促销是有时间限制的,每年也就一两次,但是该商家常年以这个价格销售。
  记者采访有关人士时了解到,目前进口化妆品在国内外销售时的确有价格差,但是差距不可能太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进口护肤品的进口关税再次下调后,很多知名品牌的产品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价,国内外的价格差进一步缩小,算上各类优惠后,有些产品的差价仅为几十元。因此,如果有的商品价格过低时,就一定不能买。
  一位从事美妆产品国际贸易的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化妆品的质量和真伪在辨别上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通过直观的感受较难分辨,很多仿冒的化妆品通常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被发现,普通消费者更是无从辨别,所以太便宜的产品一定不要购买。
  记者还了解到,来自新西兰、德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婴幼儿奶粉产品代购经常出现在淘宝、个人代购店铺,价格相比国内甚至海外的实体店价格都要低廉许多,卖家往往宣称为促销时抢购的产品,或是自己有“特殊途径”海量进货。有专门从事跨境电商进货的人士透露,此类卖家的片面之言不可轻信,因为如果是真正从欧洲等海外实体店采购的产品,加上国际运费,价格只会高不会低,并且现在各国都在限购母婴产品,数量巨大的代购,里面必有猫腻,一定要小心。
代购商品要理性
  代购一定要买有用的商品,有些消费者总觉得海外的商品比国内的好,代购时一次买很多,其实这些东西并不一定都好用,或是用得上。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消费者在海淘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购买。看着好看、好玩或是便宜就买,并没有想想到底用处有多大。
  都说日本的药品好,北京消费者何静从网上一次代购了20盒感冒药,她说:“对比日本感冒药与国产感冒药,二者在成分原料上差别并不大,但日本感冒药的口感明显好很多,且有专门针对小孩的十几种不同口味,包装精致、设计也非常可爱,所以就一次多买点存着。但是孩子并没有经常感冒,药品到了保质期还有十多盒没吃,只能扔了。”
  有的消费者买了没用的商品,还有的买的商品不合适。天津消费者王女士从德国代购了好几件小家电,在使用时发现由于电压不同,需要转换器才能使用,虽然用起来很不方便,但幸运的是还可以通过转换插座来解决。但是有的商品买回来根本不能用,北京消费者赵小姐在“黑色星期五”时通过美国电商海淘了一双奢侈品牌的高筒靴,价格比国内的专卖店同类商品便宜近1000元。她很高兴地等了一个月,靴子寄到了,但是穿上后发现鞋型根本不适合她,穿着又磨脚又挤脚,可是如果退货光运费就要几百元,最后她只好扔在家里不穿。
  一位电商负责人表示,消费者有各种理由喜欢国外的商品,有的消费者索性能海淘的都不在本土买,其实这也是消费观念不成熟的表现。过日子买东西首先就是要买有用的商品,因为看着好、迷信国外商品而买些没用的,完全是浪费。还有就是要买合适的,比如洗护用品,一些商品国内与国外的没有多大区别,配方都差不多,就没有必要海淘了。有的洗护用品看着配方与欧洲、美国不一样,其实是制造商根据当地的水质、人群皮肤特点专门生产的,海淘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3·15消费宝典】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跨境电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