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5年11月,上海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公室举办首届“爱车咨询服务日”活动。
■本报记者 刘浩 文/摄
记者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获悉,近年来,上海汽车类投诉连年增长,2015年增幅略降。据统计,去年,上海市消保委系统共受理汽车类消费投诉 6069件,较去年上升19.63%。其中,以汽车平行进口、网销等为代表的新兴销售模式引发的投诉成为新热点。
据介绍,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汽车售后类投诉2707件,较去年上升近四成。其中,销售后续服务问题2175件,较去年猛增七成;售后维修及保养投诉532件,较去年下降20.24%。
销售后续服务投诉主要集中在“三包”凭证、汽车合格证的交付、附加服务等问题。上海市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公室秘书长王瑛指出,汽车经营企业未能完全按照汽车“三包”规定履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附加服务(如上牌、贷款、代缴购置税等),未尽到提示消费者可能存在的风险的义务;在消费者咨询相关汽车知识时,不能提供正确有效的信息。这些问题导致销售后续服务问题投诉增速迅猛。
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车辆售后维修及保养类投诉略有下降,其中涉及事故车辆维修的投诉有所增长,投诉主要集中在未按照定损单对车辆进行维修,存在偷工减料。对此,王瑛认为,近年来,上海市消保委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汽车维修行业的规范发展,开放的汽车维修服务市场,促进了行业服务的优胜劣汰,进一步规范了维修保养市场。
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汽车合同问题投诉1475件,较去年上升27.25%,增幅较为明显。其中,新能源车、平行进口车、网销成为合同类投诉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因无法按期提车,导致消费者享受国家节能补贴金额发生变化,引发不少投诉。此外,2015年新能源车上牌政策出台后,消费者未能及时办理手续,导致上牌条件不满足。
2015年,上海全面落实平行进口车、放开品牌销售限制,部分平行进口车商、二级代理商企业监管及诚信经营意识比较薄弱,销售合同往往在约定条款、价格收费、合同履行等方面存在猫腻。如销售合同文本不规范,存在不平等格式条款,规避经营者责任。购车合同未明确提车时间车辆,消费者无法按时提车造成的定金纠纷。对于一些畅销车型,消费者交纳定金外,被动选择商家推荐的配置才能尽快提车,或者同意加价或购买指定保险才可提现车。而消费者购车出现问题,往往难以解决。
此外,汽车网销模式成为新热点。汽车网销模式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网销模式,消费者通过网上下单,而提车、验车环节则是在指定的4S店进行,极易导致消费纠纷产生。此类投诉集中在商家私自取消订单、线上订车线下无货、网上优惠活动规则不详、网上承诺与实际不符等方面。如消费者参加某网站“双11”订购车辆享受优惠价格服务,支付了3999元定金,缴纳全车款6.9万元,到指定的当地4S店提车时被告知无车。消费者在网购汽车保养等产品后,被商家取消订单。
据统计,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汽车及其零配件质量问题投诉1314件,同比上升4.6%。由新能源车引发的质量投诉成为新的热点。
新能源车对车辆续航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现实中电池的续航能力还无法达到宣传的标准。如消费者吴先生购车后更换了三次电池,故障依旧是巡航里程异常减少。由于汽车“三包”中未对新能源车作具体规定,此类投诉很难彻底解决。
网购汽车零配件监管困难,由此引发的质量投诉呈现上升趋势。涉及网购汽车零配件主要包括轮胎、导航仪、机油机滤,皮椅等汽车零配件及周边。如消费者刘先生在网上购买了正时皮带套装和水泵,安装使用后出现质量问题,产生高额维修费,投诉网店难以获得赔偿。
王瑛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商行业将打破原有的销售模式。上海市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将继续加强对汽车销售企业的社会监督,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和汽车专家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希望企业能够转型发展,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销售行为,重视消费者投诉,加强员工管理及技能培训,规范维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