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1日是第16个世界睡眠日,借此契机,市场上出现了各类以“智能睡眠”为概念的产品和相关应用,吸引不少有睡眠障碍的消费者购买。那么,智能睡眠产品有哪些功能?对佩戴者的帮助有多大?消费者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智能睡眠产品?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对智能睡眠产品市场进行了深入调查。
■本报记者 岳纲举
随着人们对睡眠健康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称可帮助睡眠的智能软硬件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其中有手机APP,称能监测睡眠情况;有智能手环,称戴上后可全方位监测睡眠质量……这些听上去很炫的产品或软件靠谱吗?哪些人愿意花钱购买?
最受入睡困难者青睐
近日,零点有数科技(原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采用在线方式做了一项关于中国睡眠质量指数的专项调研,最终获得5225个有效样本,通过对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婚恋状况、收入状况、所在城市等信息的4年跟踪分析,得出有关睡眠状况的调查结果。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国人的睡眠质量正逐渐向好,2016年的睡眠指数得分为69分,比2014年、2015年提升了2.3分。但需要注意的是,4年来国人睡眠指数得分始终未超过70分,离科学优质的睡眠尚有一段距离。
另据一份由春雨医生平台发布的最新网络睡眠状况报告,近4年来,通过春雨医生平台咨询睡眠障碍的人群以20岁至29岁的年轻群体为主,失眠是咨询者遇到的普遍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人群的失眠问题较为严重。
睡眠障碍者除了自己寻求解决失眠问题的办法外,还热衷于借助新兴的智能睡眠产品。该调研结果显示,“入睡困难”群体最舍得在智能睡眠产品上花钱,他们的平均花费为650元;在拥有智能睡眠产品的用户中,拥有最多的产品是智能手环(44.2%)和智能手表(37.8%)。
监测数据仅供参考
如今,使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人不在少数,这类产品会对睡眠障碍起到怎样的作用?
据了解,大部分智能手环通过体动记录仪(一种监测系统,能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进行连续睡眠—觉醒状态监测)对佩戴者的睡眠状态进行分析。这种记录仪搭载了重力感应器和传感器,通过对佩戴者身体运动频率的分析得出睡眠状况结果,即浅睡眠状态下体动较多;深度睡眠状态下体动较少。此外,该记录仪还可记录佩戴者从上床躺下到真正睡着所需要的时间、每天的睡眠总时间和有效睡眠时间、更容易进入睡眠的时间等数据。
对于这类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监测方式存在局限性。由于智能手环主要通过体动频率来获知睡眠状态,如果佩戴者睡觉时本身就爱动,则其检测结果就不够准确。例如,佩戴者睡觉时动了一下手臂,智能手环就认为其处于浅度睡眠状态,这些不准确的数据会让佩戴者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产生误判。
另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他购买了某知名品牌的智能手环,夜里将其放在桌上,第二天发现手环也记录了当晚的睡眠数据,让人不得不对数据的准确性产生怀疑。还有消费者反映,有人曾左右手同时佩戴不同品牌的智能手环,发现监测数据相差甚远,不知道哪个产品的数据更准确。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手环只是一个收集数据的工具,无法取代专业的医学检查,不能仅靠一个智能手环提供的数据来判定睡眠质量的好坏。据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2011年的一次对比研究结果,智能手环(当时测试的是fitbit)平均高估成人佩戴者睡眠67分钟,平均低估儿童佩戴者睡眠109分钟。
分析监测数据是重点
有网友反映,佩戴具有睡眠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后,本想让作息变得更健康,但晚上睡觉时总会下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睡快点睡,不然手环监测出来的数据就不好看了”,如此一来,反而更加难以入睡。也有人觉得,一旦将手环设置成睡眠模式,就会产生心理压力;还有佩戴者为了数据的准确性,一躺下去就不敢动,反而睡得不好,也导致数据失真。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智能睡眠产品的人,睡眠品质得分为68.5分;没有智能睡眠产品的人,睡眠品质得分为69.2分。由此可见,智能睡眠产品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几乎没有,甚至会导致睡眠质量更差。
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智能睡眠产品的人群中,认为睡眠产品只有心理安慰作用的受访者占比为57.6%;不过,也有29.1%的受访者认为,智能睡眠产品对睡眠质量有实质性帮助;另有13%的受访者表示佩戴智能睡眠产品后没有任何感觉,认为帮了倒忙的受访者占比仅为0.2%。
在某网站推荐的一款智能睡眠监测产品的评论里,记者看到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功能介绍回复只有简单的三个字——“然后呢”?以此表示疑惑:通过这种设备获取数据的意义在哪里?获取数据后佩戴者又该做些什么?
对此,上海瑞金医院睡眠呼吸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庆云表示,从目前的智能睡眠产品看,对于使用者而言,其自身的睡眠监测数据并没有得到专业分析,“有多少人能长期使用并关注监测数据?当下,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把赶时髦的产品变成真正实用的产品,否则再好的智能产品也将沦为电子垃圾。”李庆云认为,随着智能睡眠监测产品的不断升级,其应配备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后续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