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近日,保监会发布2015年“亮剑行动”中查处的5起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平安、太保、泰康、阳光、大地财险等五家保险机构遭通报。
电销渠道欺诈多
近年来,由于恶性竞争造成的销售误导、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保险电销渠道层出不穷。《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注意到,保监会通报的前3个案例均与电话销售有关,欺骗投保是最常见的违规行为。
其中,太保寿险及其上海、武汉、西安三个电销中心在部分电话销售保单中存在销售人员使用与事实不符的表述向投保人促销、欺骗投保人等违法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夸大保险责任、对保险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对与保险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作虚假宣传、以银行理财产品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诱导客户将原保单退保后投保新保单、以保险产品即将停售为由进行宣传销售等。
大地财险的违法违规行为则主要表现为对销售政策进行不实宣传、对同业公司进行不实宣传、将本公司产品与其他公司作不实对比以及诋毁同业公司等。调查还发现,大地财险在电销渠道使用的话术样本,存在大量与销售环节不实宣传相类似的表述。
平安人寿西安电话销售中心的销售人员则在推销人身保险产品时,不提保险,而宣传产品收益率为8%,使用“攒钱”的说法等。经调查,该公司电销渠道存在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重要情况、承诺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等问题。从检查获取的证据看,同类违规行为在该电销中心普遍存在。
产品介绍面对面误导
与不见面的电话销售相比,面对面的产品说明会也有不少猫腻。
2015年6月,安徽保监局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阳光人寿淮南中心支公司存在通过夸大收益、保障范围、承诺随时可取本金等手段诱使消费者投保等行为。
经调查,2015年该公司自行制作阳光人寿金祥裕终身寿险(万能型)、阳光人寿金娃娃少儿两全保险B款(万能型)宣传PPT,并在产品说明会、销售人员晨会上使用。该宣传PPT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进行对比,仅使用中、高两档演示预期收益,且未注明预期收益是不确定的。
调查还发现,该公司工作人员在人身保险业务活动中存在以银行存款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与银行存款利率进行简单对比、对保险产品的不确定利益承诺保证收益、隐瞒退保损失和分红收益不确定性等违法违规行为。
银保回访电话掺假
保监会规定,人身险产品须设置最短20天的犹豫期,期间投保者可以退保且不蒙受损失。
然而检查中发现,泰康人寿黑龙江分公司银保客户经理董某竟然自己购买电话卡号,将其作为消费者联系方式填写在投保单上,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如消费者身份证号码等),冒充消费者本人接受公司电话回访。为防止消费者产生疑虑,董某再以公司名义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对影响投保的重要事项避而不谈,而消费者本人并没有接到公司电话回访,没有得到相关重要事项的提示(如犹豫期退保等)。
今年将持续“亮剑”
对于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保监会对相关保险公司进行了罚款。同时,对于相关险企负责人予以警告并进行罚款。
通报要求,各保险机构要从上述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践行保险行业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提升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
保监会表示,将持续开展“亮剑行动”,不断加大查处力度,定期公布典型案例,坚持标本兼治,将警示震慑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严厉打击销售误导、理赔难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