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圆明园地上可见遗址的普查整修工作启动。按照整修计划,圆明园将对万方安和、紫碧山房、廓然大公等86处地上可见遗址展开清理修整,并逐步恢复“圆明三园”的山形水系。这标志着更多被历史封存数年之久的圆明园遗址有望重现天日。
据了解,圆明园遗址公园于1976年开放,经过40年的整修,园区面积已达300余万平方米。“时至今日,圆明园仍未完成全面整治,很多地上文物遗址仍埋没在杂草丛中。”圆明园管理处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普查整修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绿化清理、抢险保护、立项修复等方式,让未被清理的可见遗址“醒过来”“亮出来”“站起来”,从而丰富圆明园的展示区域。
另据该负责人介绍,圆明园管理处目前已对地上86处可见遗址进行统计造册,包括大水法、万方安和、杏花春馆、上下天光等56处建筑遗址;文渊阁、紫碧山房、廓然大公、桃花洞、狮子林等21处叠石遗址;舍卫城城墙、海晏堂等9处夯土遗址。同时,对正觉寺内现存的古树进行了树龄检测。“我们现已摸清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这‘圆明三园’的山形水系布局,下一步将逐步使其恢复。此外,圆明园还计划成立档案馆,为这些山形水系设置档案,便于研究使用。”
除了地上可见遗存外,圆明园的工作人员还利用多频电磁法、探地雷达等手段,对圆明园藻园、月地云居、日天琳宇、西峰秀色等96处地下遗址进行勘探。该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圆明园的山形比喻为骨架,水系比喻为血脉,遗址比喻为器官,树木比喻为毛发,档案比喻为灵魂……这些缺一不可。因此,无论工程多么浩大,我们都要逐步清理、修整,力争早日将更多遗址展示出来。”
(宋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