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盘点网络侵权现象
每位网民因侵权年平均损失133元
作者:武晓莉 任震宇
图片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调查显示,近一年来,有37%的网民因收到各类诈骗信息而遭受经济损失,近一年来全国网民因权益被侵犯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均133元。
网民最反感骚扰电话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告诉记者,网民权益与网络安全、净化互联网环境、消费者权益等概念有相似、重合部分,但又有明显区别。网民权益主要包括安宁权(即免受骚扰的权利)、接受真实信息权、知情权、选择权以及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
  本次调查显示,网民最重视的权益是隐私权,达到92%,其次是选择权和知情权。隐私权之所以最受重视,是因为其对安宁权等其他网民权益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关于安宁权的调查中,骚扰电话成为网民最反感的骚扰来源,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电脑广告弹窗”和“APP推送信息”。由于2015年6月30日《通行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短信息服务市场得到一定的规范,垃圾短信的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根据12321的举报数据显示,近一年基础运营商对点垃圾短信的举报量减少了25%,垃圾短信泛滥的势头有所遏制。目前垃圾短信的治理难点主要是伪基站和虚拟运营商。
“诱导用户点击”侵犯网民选择权
  调查显示,80%的网民认为,“诱导用户点击”是侵犯网民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主要现象;其次是“预装软件无法卸载”,占68%。如何既方便用户体验又不伤害用户利益,合理地为用户提供选择,让用户自己决定要不要安装和卸载,是考验终端制造商的一个命题。此外,“手机、电脑中有些软件不知怎么来的”在此次调查中也占66%,此类软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颇受网民反感。
  “APP获取个人信息,用户并不知情”的现象占65%。根据12321举报中心对APP敏感权限(安卓系统)进行的分析,2016年第一季度APP获取用户信息排名前五位的是:获取用户网络状态、WiFi状态、访问网络、手机地理位置和读取电话状态五项权限;另外还有开机自动启动、读取系统日志、读取联系人、修改联系人信息及读取短信内容也是安卓系统获取用户手机敏感权限的主要行为。“无法关闭广告信息”占65%,“浏览器首页被绑架”占53%。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恶意代码或病毒,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侵犯了网民的选择权。“无法拒收的商业短信”占54%,“无法拒收的商业邮件”占46%。《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性信息。用户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发送。
网民因侵权年平均损失133元
  获取真实信息,是网民最基本的权利。本次调查列举了五种最常见的诈骗现象,其中“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现象最严重,有76%的网民遇到过;其次是“冒充10086、95533等伪基站短信息”,占66%;“冒充公安、卫生局、社保局等公众机构进行电话诈骗”占55%;“冒充苹果、腾讯等公司进行钓鱼、盗取账号的电子邮件”占51%;在“社交软件上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诈骗”占47%。
  调查显示:37%的网民因收到诈骗信息而遭受钱财损失。
  调查显示,近半年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
  近一年来,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人均133元,总体经济损失约915亿元;9%的网民近一年来由于各类权益侵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每个网民平均时间损失3.6小时。
84%的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受到不良影响
  在本次调查罗列的20项个人信息中,网民认为最重要的个人信息是“网络账号和密码”“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码”,占比都超过半数,分别为82%、80%、69%和65%。
  在调查中,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其中21%的网民认为非常严重;84%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16%的网民无明显感受。
  在个人信息中,72%的网民认为个人身份信息泄露情况最严重,包括网民的姓名、手机号、电子邮件、学历、住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其次是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占54%,包括通话记录和内容、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位置信息等内容。
  12321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认为,目前我国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泄露的类型有通过黑客破解数据库、恶意代码等技术手段窃取,也有通过APP、社交软件等程序非法收集,通过线上和线下举办活动收集,甚至有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购买、查询、下载,还有些个人信息是由于商场、医院、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物流环节等疏于管理而被泄露。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盘点网络侵权现象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