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重庆警方
远离保健品推销诈骗陷阱
作者:刘文新


  本报重庆讯(记者刘文新)近日,重庆警方破获了一起打着“义诊”幌子实施欺诈犯罪的案件,并将此类诈骗分子的多种骗术予以曝光,提醒消费者远离保健品推销诈骗陷阱。
  据犯罪嫌疑人供述,其所销售的保健品,全部是通过黑窝点加工生产的,没有任何保健作用和治疗作用。他们利用老年人害怕生病,且盲目相信“专家”和“权威”的心态进行诈骗,已在重庆、四川、贵州实施诈骗数十起。
  为何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进行诈骗能屡屡得手?犯罪嫌疑人向警方交代了他们在实施诈骗时常用的多种套路,警方也进行了梳理,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
  办“专家义诊”免费讲座: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大肆宣传疗效: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宣称产品“包治百病”: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果,甚至“包治百病”。
  宣称“慢性病也能治愈”:宣称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能通过保健品治愈,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宣称“进口、专利、高科技”: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产品。
  打“免费”幌子: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陪聊”搞感情促销:有些独居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宣称“保健品能发财”:宣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某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公司的原始股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要闻·比较试验】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远离保健品推销诈骗陷阱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