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3·15论坛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细思极恐
作者:乔杉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并非杞人忧天,未来所有人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无论是从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还是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在立法层面上重视这一问题。
■乔杉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有支付宝、余额宝、微信零钱、财付通等之类的账号,直通他们的财富仓库。然而,网络形态存在的钱财,很可能因主人发生意外而被遗忘。近日,有网友表示了这样的担心,“我支付宝有7万多元,微信有2万多元,如果我哪天突然意外死了,这些钱会被怎么处理(我的家人并不知道这笔钱)?”(据《扬子晚报》9月21日报道)
  随着互联网对经济的深度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把资金放在网上。这种网络财产,还不是游戏装备等纯粹意义的虚拟财产,而对应着真实财产。互联网公司一般规定,如果长期不使用的账户会被注销。这意味着个人网络财产很有可能被“充公”。
  “人没了钱还在”,目前问题可能还不是十分尖锐,但发生几率会逐步增大。这笔钱不能就此休眠,更不能成为互联网公司的财产。
  实体银行里也存在这种情况,但一般都有应对机制。比如说,银行每年都有一些“休眠账户”,内有或多或少的资金,有的账户有第二联系人,银行可以联系上,或者允许当事人的亲友拿着银行卡来查询。网络平台的“休眠账户”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
  针对“休眠账户”,应该建立定期公布制度。正如专业人士建议的:“里面超过一定的金额,平台提供方应主动联系当事人,或者定期公布。”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公开查询制度。在实名制下,“休眠账户”对应着一个个具体的人,账户一般都与银行卡联通。互联网公司应该允许并且支持账户主人的亲友凭借一定手续进行查询。如果查出“钱还在”,应该通过一定的程序及时返还。
  有些实体银行是很好的榜样。比如,瑞士银行向来以严格的保密制度著称,但在今年上半年,瑞士立法机关修改了有关银行内“被遗忘”的资金的相关法律条款。瑞士银行为此打破“保密”制度,在网上公布了一份约2600人的名单,希望为那些“遗忘的存款”找到主人。这种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值得银行、互联网企业学习。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并非杞人忧天,未来所有人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无论是从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还是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都应该在立法层面上重视这一问题。当然,用户也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养成“留遗嘱”的自觉。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人没了支付宝还在”细思极恐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