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国春
与 “双11”全民网上购物狂欢一样,今年险资在A股市场上也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一大波散户更是跟着在万科A、中国建筑等险资举牌股上小赚了一把。
不过,12月3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一席话后,“土豪、妖精、害人精”成为举牌险资的代名词,让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格外受人关注。随后,保监会加强监管,暂停前海人寿销售万能险资格,停止恒大人寿委托投资股票资格。日前,保监会更是紧急召开专题会,不仅给保险业角色定基调,还针对最近打得火热的保险资金举牌、万能险以及保险公司治理等问题一一回应,并放出“约谈十次不如停业一次”的狠话。
细究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讲话可以发现,保监会对于险资举牌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项俊波直言险资举牌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但从实践过程来看,好经被少数公司念歪了,投资变成了投机,好事没有办好”。
也就是说,险资举牌并非什么洪水猛兽,而是如项俊波今年“两会”时所说:“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险资举牌不仅仅有上述政治经济稳定的考量,还有对于财务报表的影响。诚如此前流传的保监系统某官员发言所说,险资举牌也是利率下行环境下险企面临资产荒困境的现实选择。近年来,保险产品的投资+保障属性使得保费增速持续走高,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在持续稳定增长。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寻找能够提供持续、稳定并且可以覆盖自身资金成本的可投资资产?显然,资产荒使得保险不得不走向权益类市场,扩大权益类市场,这也符合国际惯例。
数据显示,今年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29111.12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长15.49%,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611.69亿元,占比14.42%。其中,大部分投资资金来自于万能险。以蓝筹股和财务投资为主,投资金额为4664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3.6%,占A股总市值的0.88%。其中2015年险资共举牌59次,占资本市场举牌总数的36%。2016年险资举牌10次,占资本市场举牌总数的9.1%。
刚刚出炉的万能险结算利率则显示,包括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在内的8家“举牌专业户”的235款万能险中,平均结算利率为5.2%,有3款年化结算利率达到8%,有21款结算利率超过7%。与上市险企相比,“举牌”险企万能险结算利率明显高于四大上市险企收益。
当然,举牌的价值更体现在能够与被举牌的上市公司产生经营上的协同效应。例如安邦举牌民生银行、生命人寿举牌浦发银行、人保集团举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就产生了较大的金融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保险公司举牌地产公司的逻辑也很好理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险资的必争之地,养老地产正是绝佳的切入口。
举牌为投保人带来较高的万能险收益率,反过来也带动“举牌”险企保费快速增长,部分保险公司更是依靠销售万能险产品迅速做大资产规模,积累了数倍于公司资本的巨量资金。不过,随着实体经济承受的压力增大,险资高杠杆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保险资金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期限错配,放大风险。如果不及时控制和降低杠杆,最终受损的必然是投保人。
所以,坚持价值投资,纠正投机行为,成为保险监管的主基调。项俊波就强调,要分清保障与投资属性的主次。保障是保险业根本功能,投资是辅助功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保障,决不能本末倒置。笔者以为,符合监管规则、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行为应予以支持;不符合监管精神、投资出现“快进快出”、与保险资金投资大方向有所背离的行为则应予以规范,防止投资激进所带来的流动性和期限错配等潜在风险。从产品方面来说,就是要加大对万能险的刚性约束,提高保障性产品的比例,让保险回归“保险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