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合力推动品牌保护


    (上接1版)
  自1992年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北京同仁堂坚持以现代中药为核心,以创新引领、科技兴企为己任,传承古训,加强管控和诚信文化塑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诚实做人、守信经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年老字号成为了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医药集团。
今朝 侵权李鬼满天飞
  走进同仁堂大门,两个一米见方的大字“仁德”映入眼帘,一起风,院子里的石榴树叶哗哗作响,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江湖郎中手摇串铃治病救人的年代。
  北京同仁堂集团品牌法律事务部负责人赵现红递给记者一沓厚厚的文件,原来,这些都是同仁堂近年来打过的一部分官司的法律判决文书。自2011年接管品牌部门打假工作,6年里赵现红处理过的商标侵权案件不计其数。“同仁堂”商标于1983年获准注册,1989年被认定为我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并首批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而众多官司当中,商标注册搭便车、傍名牌行为最为常见。赵现红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侵权现象,有的不法分子假冒同仁堂商标制假售假;有的利用网络销售、电话邮购等方式欺诈消费者;有的不法分子在海外注册含有同仁堂字号的企业,进而在内地发展分支机构,企图混淆视听;有的在媒体上假冒同仁堂名义发布违法医药广告。
  “有一次我们收到某媒体的追款通知,称有一笔广告费用还未缴纳。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做过类似的广告。而有些假冒同仁堂的违法广告,公司还受到牵连,莫名其妙地被监管部门约谈。”赵现红说,这些侵权行为混淆视听,误导消费者,不仅对同仁堂的名誉造成了严重侵害,给消费者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更花费了集团公司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占用了大量的商标审查和行政监管资源。
期待 社会共治护品牌
  实际上,同仁堂公司在商标注册体系和商标品牌基础管理上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流程。资料显示,同仁堂在商标使用与管理上,实行字号与商标一致、字号授权与商标使用许可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坚持使用同仁堂商标和字号必须得到北京同仁堂集团授权,且使用单位不得进行转授权的原则。与此同时,同仁堂还加强商标监测,利用商标异议,阻击商标注册中的搭便车行为;针对市场上冒用“同仁堂”商标品牌的侵权行为,加强市场巡查,积极向工商部门投诉,并在公司网站发表声明,通过热线电话向消费者耐心解释,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电商企业,发现违法行为后,都积极向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或电商平台投诉解决,并第一时间在官网发布公司声明。
  记者登录同仁堂官网的新闻中心,密密麻麻的公司声明映入眼帘。“诚然,对于商标侵权案,我们提起商标异议,甚至打赢了几场官司,阻击了一些不法分子对‘同仁堂’商标搭便车行为,但我们的维权成本确实很高,时间较长,有时候甚至得不到支持,我们即便在官网声明也很难传播出去,这给我们品牌维权带来不少困难。”赵现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无奈:“同仁堂商标品牌的保护不仅是历代同仁堂人的责任,作为民族企业,品牌保护和维权打假更应该实现社会共治。”
  2016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到同仁堂集团调研老字号品牌保护工作时指出,工商部门要“大力依法保护同仁堂等知名民族品牌”。“在工商总局领导的关注下,在有关司局的支持下,全国工商系统集中打击侵权假冒现象,维护同仁堂品牌权益。”赵现红介绍说,尤其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建立,将各地企业的名称统一到一个数据库,为企业打假提供了很好的查询平台。腾讯和阿里也对微信公众号和网购的侵权现象进行了集中清理。
  赵现红告诉记者,工商部门会及时向同仁堂反馈侵权案件的查处进展。“据我们掌握的数据,目前针对网络侵权就已关停4个微博、8个微信号和近70家网店。”赵现红说,相信同仁堂的品牌保护工作在工商、食药监、公安、消费者组织以及媒体的支持下,今年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调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合力推动品牌保护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