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标准普遍较低,而很多地方标准的制定又以国家标准为参照,而不是按照各地具体发展情况去制定,实际作用会大打折扣。
图:在2017新能源汽车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工程师刘桂彬对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现状及发展进行阐述。 本报记者郝军/摄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标准化对于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引起行业内的高度重视。”3月17日,金华,在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金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小镇暨新能源汽车高峰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副总工程师刘桂彬直言,目前国家标准普遍较低,而很多地方标准的制定又以国家标准为参照,而不是按照各地具体发展情况去制定,实际作用会大打折扣。
作为2017年首次以新能源汽车主题为中心的高层次汽车行业会议,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汽车业界人士的关注。与会嘉宾就新能源车标准化统一、装备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及产业化进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标准应以企业为主体建立
良好的发展势头、完善的政策,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抱有更大的期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年初表示,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守预计销量为70万辆,甚至还有可能突破80万辆的大关。
不过,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推进主要依赖于政策“平台”起飞,随着补贴优惠政策即将结束,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怎么办?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论坛期间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去年工信部宣布新能源车将实行积分制,此举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府主导培育市场模式的结束,开始了企业主导培育市场的阶段。
那么,新能源车在“后补贴时代”如何平稳发展,就成为业界绕不开的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影响整体行业发展的标准化问题,并没有足够重视。而从发展规律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统一的国家标准,否则难以实现整体的正常发展。
“新能源汽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但零部件以及充电配备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都说各自的产品拥有不同的标准,这已经成为挡在新能源汽车普及化道路上的一道屏障。”刘桂彬表示,标准化工作是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由于新能源汽车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这不代表在发展中就可以忽视标准化这一重要指标,应该向其他成熟产业学习和看齐,满足产业内所有参与方的诉求。
杭州优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鹤峰也强调了标准统一的重要性。他表示,推广新能源车工作应坚持标准先行。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系统要有统一的接口;充电桩、充电站要有统一的形制;应制定充电新能源标准。如何保证产品稳定性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相差较大。
针对核心技术的欠缺,发展新能源汽车,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加大车企创新能力建设,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整体行业向前发展。“经过了前几年的市场培育,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规模增长到快速提升的阶段,我们应该总结汽车工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抓住现在汽车调整的机遇,调整产业组织结构。”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卜向红说道。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已渐趋明朗,标准化工作建设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有效保障。
标准数量多≠质量高
事实上,新能源车正处于大力研发、大规模进入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整个发展过程日新月异,这些都需要行业标准化作为支撑。“目前电动汽车标准有100项,待批标准21项,正在研究标准31项。”刘桂彬向《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透露,目前相较发达国家,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在数量上遥遥领先,占到了整体汽车产业标准化数量的一半。
国内新能源汽车缺少的就是标准化,而据记者了解,仅电动车领域,就有多达150项标准已经发布或即将发布。然而标准数目如此之多,却并不能解决关键问题。
和传统汽车较为成熟的技术相比,国内在电动汽车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方面还缺乏市场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采取的主要是先解决从无到有,然后逐步完善的策略。
在国内汽车标准化领域有着20余年经验的刘桂彬表示,数量上的优势不代表标准化工作的领先,目前新能源车标准化技术含量不高。
记者了解到,虽然现阶段新能源车标准化覆盖各个领域,但因市场现状和政策因素不断变化,导致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眼下,做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化工作,要紧随整体产业发展步伐,根据新能源车产业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标准体系,使得标准体系适应大局的变化。“标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与产业匹配的行业标准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及时调研总结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在第一时间对标准进行修订完善。现在,业内就针对在实际中发生的问题进行修改。”刘桂彬说道。
安全标准有望不再空白
“从整体上来看,新能源汽车动力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仍处在研发阶段,动力电池本身还不完善,安全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陈鹤峰在发言中提到了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性。
事实上,面对还处于政策引导的市场起步阶段,安全作为涉及消费者核心利益和国内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根基,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一问题上,外观、续航里程、空间等被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安全性面前,自然退居其次。
遗憾的是,目前在新能源车安全领域标准还是空白。“只要车辆是正规企业生产,就是安全的。”自从消费者开始逐渐关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这就成为人们选择车辆的重要标准。正规企业生产的车型就一定安全?究竟什么样的车型才是合格达标的?这在我国确实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我国还没有新能源汽车专门的国家安全标准可以遵循。
不过,新能源车安全标准空白的情况将有所改变。
刘桂彬向记者透露,现在包括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车用锂电子动力锂电池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技术要求已在审核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即将出台的3个安全标准,全部为强制性标准。
可以预见,安全性标准的出台,将会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提供更多技术保障。“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善、符合国情并具备国际协调基础的电动汽车标准法规体系,中国的电动汽车标准正在快速发展中。我相信未来包括安全性标准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不仅要在国际竞争的舞台做听众,而是更要作为一名‘歌唱家’。”刘桂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