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哀思寄“云端”
“直播代客祭扫”服务来了
作者:朱静怡 薛庆元


    ■朱静怡 本报记者 薛庆元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临近清明节,不少前往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功德园扫墓的市民发现,在一些墓前忙着祭扫的并非墓主亲属,取而代之的是着正装、神态肃穆的工作人员在上香、献花,旁边有工作人员手持设备全程直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千里之外可扫墓
  “其实我们很早就推出了代祭扫的服务,只不过今年才想到通过微信平台利用直播这种手段来反馈给客户。”近日,南京市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胡静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由于园区内不少墓主的亲属都在国外或者外地,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交通不便、时间调不开或是年事已高无法前来扫墓。“他们就会把相关费用打到我们账户上,让我们帮他们祭扫。”胡静说,为了让这些客户安心,除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照片、视频之外,有时候还要为上了年纪的老人打印现场照片并邮递给他们,非常不方便。“今年,我们和一家网络直播公司合作,利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为有这类需求的客户提供全程直播。”胡静表示,现在微信在老年人中普及率也比较高,客户通过公众号中“墓区祭祀直播”的按钮就可以进入直播间,输入分配到的密码即可收看祭祀全过程,操作方便,让千里之外的亲属宛如亲临墓园参与祭扫。
  记者了解到,有这样需求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我们有一位墓主,3个子女都在深圳,平时工作非常忙,没办法回南京扫墓,我们就帮他们在墓碑上放上鲜花、上香,然后直播给他们看。”胡静说,类似这样的在园区内就有100多户。
改变传统观念
  这种新颖的祭扫方式,引起不少市民的关注,并表示愿意在无法亲身前往扫墓的情况下,选择墓区祭祀直播的方式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也有市民对此项服务提出异议。在南京工作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即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清明节赶回家乡祭扫,也不会选择请人代为祭扫并微信直播的方式寄托哀思,“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能自己去,实在去不了的话,我更倾向于让亲戚代为祭扫,让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帮忙扫墓在感情上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南京市雨花功德园一位阮姓负责人告诉记者,“墓区祭祀直播”服务是一项新事物,“我们并不期待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接受”,这项服务的推出,是为了方便一小部分无法在清明期间回乡祭扫的市民,有人对此不理解也是正常的。
  在高校任教的民俗学者杨修认为,从传统的观念看,用微信直播祭祀过程多少有些另类,但对于生活节奏快、休息少的现代人来说,这项服务是有需求的,也是必然会出现的,“风俗总是会变的,网络时代自然会有新民俗,不必大惊小怪”。“传统观念是可以逐步改变的。”杨修表示,在过去的观念中,公墓都是灰黑色调,让人感觉压抑,但部分墓园吸取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将墙壁墓碑改成庄重的红色,从视觉上改变了园区的氛围,又将园区园林化,改造得如同公园,还设置了专门的休息区。“这些和传统民俗都是相悖的,但实行之后效果很不错。在环境这么美的地方,祭扫时放鞭炮的人也少了,大家都不忍心破坏这里的安静氛围”。
创新殡葬方式
  “一个健康的市场就应该满足多种层次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开通多种形式服务的原因。”南京雨花功德园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国内较早开始探索生态墓葬形式、响应国家殡葬改革号召的墓园,目前南京雨花功德园内除了传统墓穴,还有墙葬、花坛葬、雨花石葬等多种形式。
  “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的不只是祭祀直播。”南京市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胡静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目前,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查询祭扫高峰时的实时路况,合理安排时间;观看灵堂祭扫直播和墓区祭扫直播;建立网上纪念馆,直接在网络上上香、献花和点歌。“现在我们推出的3D生态云葬,墓碑就是一块写着墓主姓名和二维码的小铜牌,通过扫描铜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墓主生平等,利用云端技术大大节省了城市中稀缺的土地资源”。
  据了解,以一个传统墓穴占地2-3平方米计算,一亩地可建传统墓穴230个左右,3D云葬方式下,40平方米的土地就可以容纳相同数量的墓穴了。实际上,目前该公墓生态葬的销售比例占近七成。“并不是以前人们想的没有钱的人的无奈之选,而是境界较高的人的自然选择。”胡静说。
  “我觉得对老人的孝心还是应该体现在平时,现在不都提倡厚养薄葬吗?”陪着老母亲前来签约“生态葬”的市民林先生如是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调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直播代客祭扫”服务来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