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银联力推扫码支付移动支付格局生变?
作者:聂国春
图片


    曹丽娟制图
■本报记者 聂国春
  自2016年12月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后,中国银联在二维码支付领域的布局不断加速。记者日前从中国银联了解到,银联初步计划在今年5月底前实现200万商户接入、17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上线二维码支付功能。
  银联此次上线二维码支付,可以说是与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平台的正面较量。银联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消费者将在这场大战中获得哪些实惠?二维码支付时又该注意些什么?《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抢市场开打补贴大战
  根据央行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251.11亿笔,金额达3687.24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 85.82%和45.59%。比达咨询最新发布的《2016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按照市场份额算,2016年支付宝以52.3%居首,财付通以33.7%位列第二,两家支付巨头依然占据近90%的份额。拉卡拉、京东支付等第二梯队成员瓜分到13%的市场。包括银联在内的250多家支付机构的市场交易份额占比仅1.4%。
  作为支付清算领域的巨人,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可算是“矮子”。为此,中国银联开始奋起直追。2015年“双12”期间,银联联合各大银行推出“云闪付”。之后又支持多家银行的Apple-Pay、三星Pay、华为Pay等,引导银行扩大NFC支付市场,但效果并不明显。去年12月,银联正式发布“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宣布二维码支付正式纳入云闪付体系,正式加入扫码支付战局。
  除了联合各大银行,银联还加大了与相关各方的合作。今年3月,银联先后与万达集团、拉卡拉等达成战略合作。前者将与银联共享各类场景资源,向银联开放万达商业中心、百货商场、超市、院线、酒店、主题乐园、医院等服务领域。后者放下商户的拉卡拉智能POS,都可受理银联钱包、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主流银行APP生成的银联二维码完成支付结算。
  据悉,今年6月到年底银联还将开打补贴大战。银联相关负责人透露,营销计划正在同步加紧制定中,到时不排除可能会采取如“买100减20”这样的消费立减推广活动,每次消费可能都有小额减免,甚至可能持续长达一年时间。
俩“扫码派”各具特色
  类似的补贴大战,其实在二维码推广之初就已在微信和支付宝之间上演。虽然二维码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推广之初便被监管部门叫停,但由于二维码支付无论对商户还是消费者都非常便捷,扫码支付的方式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因而越来越普及,并依靠线下扫码的便捷性实现了对线下支付场景的快速拓展。去年8月,二维码支付终于获得官方认可。
  记者调查发现,同为“扫码派”,上述两方自然存有诸多相同之处。例如,同样属于近场支付,同样是O2O时代的主要支付方式,是角逐中小商户的应用场景。两者的业务定位和业务模式也相同,同样具备多样化特点。
  不过,两个“扫码派”也各有特色。首先,与非银行支付机构“扫码派”基于支付账户不同,基于银行账户的银联“扫码派”,交易信息全部留存在银行账户里面,将大受其益。比如,银行研究客户消费行为,前提是需要掌握客户的消费信息,从而进行数据挖掘。而且,后者保卫银行的“钱袋子”,资金在银行账户之间流动。
  其次,目前支付市场存在“三方模式”和“四方模式”。“四方模式”即卡组织、发卡机构、商户和收单机构4类参与主体,目前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卡等均采用“四方模式”;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绕开卡组织进行网络支付,即采取“三方模式”。银联二维码支付基于银行卡账户,不存在因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的金融风险,消费者资金安全更有保障。此外,商业银行可以获取与传统银行卡支付一致的、透明的、完整的支付信息,有利于风险识别管控和客户关系管理。更重要的是,银联二维码采用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该技术对账户敏感信息进行保护,确保账户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最后,银联二维码在相同场景下技术模式统一,可以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业务互联互通,确保用户使用体验的一致性。而且,该业务兼容相关国际标准,确保今后境内和境外二维码支付业务的跨境互联互通。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相比“三方模式”,“四方模式”的优势在于技术标准的统一化,银行更愿意参与,抹平了中小支付机构因技术上的不足带来的支付风险隐患。但是,卡组织的加入也会增大支付交易本身的成本,在商户推广上若不采取补贴策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
  易观分析师王蓬博也认为,微信与支付宝的优势在于利用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品本身的黏性来留住和拓展用户,而银联推行二维码支付在这方面存在不足。
警惕不明二维码骗局
  记者调查发现,在银联二维码上线之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银行就已推出了自己的二维码支付产品。除了支付宝与微信已有的收付款、转账外,大多数银行的二维码支付产品还可完成扫码取现。这意味着,现在出门无需携带钱包,一部手机即可走遍天下。
  以某国有大行发布的支付产品为例,该行的支付产品是整合了现有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的全系列产品,具备钱包、二维码、全卡付、云闪付、随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等功能。其二维码产品支持二维码付款、二维码取款等功能,支持主扫、被扫,付款码每分钟动态更新,保障用户账户安全。
  记者在北京某连锁超市看到,超市收银机旁还摆了工行二维码,消费者首次使用只需在工行“融e行”APP上开通一键支付功能,设置六位数的一键支付密码即可,此后无需登录即可进入手机银行。不过,超市收银员告诉记者,虽然工行扫码支付在超市推广的满减活动力度不小,但有的消费者因为不了解或觉得麻烦而放弃使用,有的则担心被骗。
  事实上,近年来二维码支付因贴近生活场景,被不良商家、个人利用进行诈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如近期出现的一些共享单车二维码被“山寨”二维码黏贴覆盖,发生了骑行者扫码后被恶意转账的事件。
  为防范二维码风险,银联在产品设计时加入了银联自己的域名。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APP只有在识别这一域名时,才能打开客户端,当遇到假的二维码或钓鱼网站时,此APP将无法打开。这将杜绝99.9%的二维码被调包、资金被转移的风险,有效防控恶意二维码风险。
  安全专家提醒说,防范二维码支付风险,一是不要“见码就刷”,特别是千万不要刷一些不正规网站上提供的二维码;二是要在手机中安装相应的防护程序,增加手机的安全系数;三是二维码支付有付款码,不要把自己的付款二维码随意泄露给别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银联力推扫码支付移动支付格局生变?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