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造车·造梦·造未来
作者:伊吾


    ■伊吾
  早些年的时候,一位自主品牌的掌门人聊起另外一个自主品牌,曾经说过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咱造的是车,人家造的是梦。这话背后,多少有点指责别人不务正业。但是,理念的差异导致原本发展速度相似的车企,在今天这条造车马拉松之路上,已经分属不同方阵:有的已渐领风骚,有的已淡出市场视野。都在造车,有人造的车,市场已经难觅踪迹;有人在造梦,一晃,梦想已渐渐成真。正所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的,当然不是芭蕉。
  造车还是造梦,确实成了自主品牌进步与否的分水岭。
  从一开始,自主品牌起步,都没什么过硬的底牌:或者有点儿造汽车底盘的底子,或者有些造农用车辆的基础,或者连这都没有,只造过摩托车配件。不过不管怎样,反正一努力再努力三努力,还是慢慢做成了几个自主品牌,生产出了一些产品,卖出了一定数量的车。当然卖是卖了,靠的是所谓的性价比,靠的是走低端路线。买车的人不会有太多的需求过高的期待,生产销售的人心里也没太高看自己。
  也有的人有不一样的想法。过程中,有的自主品牌抓住了自身技术的优势,专门在一类新产品上下功夫,用今天赌明天,在新能源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有人不贪大求全,对不同车型的市场挨个摸了一遍,及时收缩战线,专打单一类型产品,甚至跑赢合资,慢慢成了这一类车型的销量榜首;还有的放弃低端路线,通过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对标高水平产品,逐渐做大品牌。这三类做法,如果一一对号入座,对应的就是比亚迪、长城和吉利。
  比亚迪的技术优势在电池,他的努力方向也就盯住了电池。在别人对新能源电动车没有任何认知的时候,当别人还在诟病他早年模仿秀的时候,比亚迪以对赌明天的姿态,做起了电动车,成为今天新能源产品中无人敢忽视的品牌;而做精了一样产品的长城,放弃了轿车的诱惑,专攻自己最熟悉的SUV产品,通过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汽车科技的执著,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对于吉利汽车而言,其实产品之路坎坷更多,然而,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做得最多的就是产品对标,以沃尔沃的标准规范吉利品牌,因而成就了博瑞、博越这样广受认可的车型。
  说起来结果不错,但如此造车,对于长城与吉利而言,已经难以满足,造梦已成为其发展的必须。而其标志就是长城与吉利分别推出的WEY和LYNK&CO高端品牌。说是造梦。而从这一点上看,本次上海车展,长城与吉利其实已梦想成真。
  仅以吉利为例,本届上海车展前,4月16日,LYNK&CO宣布了品牌中文名称领克,并发布领克01车型及03概念车。领克01出自沃尔沃英国前设计总监、现任吉利汽车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PeterHorbury)设计的、源于2016年在柏林发布的领克01概念车,基于CMA(CompactModularAchitecture)架构打造。
  为什么要打造这么一款车?
  对于吉利而言,是因为“有时候,你必须重新回到起点,让故事变得更好”。而这个梦一般的故事,就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新常态,可以彼此连接,随时响应,拥有互联中心,可以共享的新常态。就目前而言,有这样的梦想与预期,着实不错。
  而既然造梦,就可以把梦造得再远一点,再把眼光放大一些,着眼于未来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未来出行,需要的不仅是单车智能,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车与车之间的互联互通,它还需要车辆出行的智能环境,更需要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需要网络环境下的移动智能交通环境的标准,需要一套可遵守的互联互通的协议。
  值得肯定的是,在领克描述的未来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影子。车在这里,可以成为一个智能中心,一部智能手机,一个运送系统,或是一个应用商店。从领克对未来的预期上,能够看得出来,车,一个移动的可共享的智能终端,是其追逐的目标;而一个可交互的智能环境,则是其期待的愿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车评台·2017上海国际车展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造车·造梦·造未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