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当心!这十大领域非法集资高发
作者:聂国春


    ■本报记者 聂国春
  非法集资是一大社会公害。近年来,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以金融创新为噱头,使得非法集资案在一些领域高发。在日前召开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分析了近期非法集资的形势和特点,并梳理出非法集资十大高发领域的骗术伎俩。
  ●民间投融资中介 以投资理财为名义,承诺无风险、高收益,公开向社会发售理财产品吸收公众资金,甚至虚构投资项目或借款人,直接进行集资诈骗;为资金的供需双方提供居间介绍或担保等服务,利用“多对一”或资金池的模式为涉嫌非法集资的第三方归集资金;实体企业出资设立投融资类机构为自身融资,自设或通过关联担保公司为自身担保。
  ●网络借贷 一些网贷平台通过归集资金、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出借人资金进入平台的中间账户,形成资金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未尽到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名义发布大量借款信息,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编造虚假融资项目或借款标的,采用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模式,为平台母公司或其关联企业进行融资,涉嫌集资诈骗。
  ●虚拟理财 以“互助”“慈善”“复利”等为噱头,无实体项目支撑,无明确投资标的,靠不断发展新的投资者实现虚高利润;以高收益、低门槛、快回报为诱饵,利诱性极强;无实体机构,宣传推广、资金运转等活动完全依托网络进行,主要组织者、网站注册地、服务器所在地、涉案资金等“多头在外”;通过设置“推荐奖”“管理奖”等奖金制度,鼓励投资人发展他人加入,具有非法集资与传销相互交织的特征。
  ●房地产行业 房地产企业违法违规将整幢商业、服务业建筑划分为若干个小商铺进行销售,通过承诺售后包租、定期高额返还租金或到一定年限后回购,诱导公众购买;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或者还没进行开发建设时,以内部认购、发放VIP卡等形式变相进行销售融资,有的还存在“一房多卖”;打着房地产项目开发等名义,直接或通过中介机构向社会公众集资。
  ●私募基金 公开向社会宣传,以虚假或夸大项目为幌子,以保本、高收益、低门槛为诱饵,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私募机构同时从事股权投资、P2P网贷、众筹等业务,导致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传导。
  ●地方交易场所 有的现货电子交易所通过授权服务机构及网络平台将某些业务包装成理财产品向社会公众出售,承诺较高的固定年化收益率;个别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少数挂牌企业宣传已经或者即将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上市”,向社会公众发售或转让“原始股”,有的还承诺固定收益,其行为涉嫌非法集资;有些在区域性股权市场获得会员资格的中介机构,设立“股权众筹”融资平台,为挂牌企业非法发行股票活动提供服务。
  ●相互保险 有关人员编造虚假的相互保险公司筹建项目,通过承诺高额回报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出资加盟,严重误导公众,涉嫌集资诈骗;一些以“互助”“联盟”等为名的非保险机构,推出多种与相互保险形式类似的“互助计划”。这些所谓的“互助计划”只是简单收取小额捐助费用,没有经过科学的风险定价和费率厘定,不订立保险合同,不遵守等价有偿原则,不符合保险经营原则,与相互保险存在本质区别。其经营主体也不具备合法的保险经营资质,没有纳入保险监管范畴。此类“互助计划”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可能存在诈骗嫌疑,蕴含较大风险。
  ●养老机构 打着提供养老服务的幌子,以收取会员费、保证金,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以投资养老公寓或投资其他相关养老项目为名,承诺给予高额回报或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引诱老年人“加盟投资”;打着销售保健、医疗等养老相关产品的幌子,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入资金。
  ●消费返利网站 消费返利网站打出“购物=储蓄”等旗号,宣称“购物”后一段时间内可分批次返还购物款,吸引公众投入资金。一些返利网站在提现时设置诸多限制,使参与人不可能将投入的资金全部取出;还有一些返利网站将返利金额与参与人邀请参加的人数挂钩,成为发展下线会员式的类传销平台。此种消费返利运作模式的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人将面临严重损失。
  ●农民合作社 打着合作金融旗号,突破“社员制”“封闭性”原则,超范围对外吸收资金,用于转贷赚取利差或将资金用作其他方面牟利等;有的合作社公开设立银行式的营业网点、大厅或营业柜台,欺骗误导农村群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理财】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当心!这十大领域非法集资高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