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行游博物馆 心忧文化传承
作者:邹本堃
图片


    ■本报记者 邹本堃
  北京游客刘女士对参观博物馆情有独钟,无论是知名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还是小众冷门例如一些民间艺术博物馆,每到一地旅游,都会把当地博物馆列入计划中。她说,现在国内博物馆大多免费开放,但是游客参观冷热不均。除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这样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博物馆外,各地博物馆经常是门可罗雀。“我和一些朋友经常为此颇多感慨:我国的悠久文化传统遗失情况太严重了,国家和国民都应对此予以关注和重视。”刘女士忧心地说。
  今年3月底,刘女士和朋友去黄山旅游,下山后回市区途中去参观徽州文化博物馆。“到了安徽黄山,古徽州文化的歙砚、徽墨不可不看。”刘女士说,他们到徽州博物馆时是下午三四点钟,原本没到闭馆时间,但已经关门了,因为根本没有游客。司机是当地人,很热心地打电话找到一位负责人来开门,不仅满足了她们二人的参观需求,还亲自做了讲解。
  据介绍,除博物馆主馆综合介绍了徽州的历史、建筑、艺术、礼仪、徽商等文化历史传统外,还专门设立了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抢救和传承”宝贵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本我和同伴当天从黄山下来已经非常疲惫了,但那位负责人一个一个非遗传承讲下来,如数家珍,非常精彩。”
  刘女士告诉记者,“我印象较深的是他讲到的罗盘制作工艺的传承过程。据介绍,当今真正能做木质罗盘的仅余一人,现在已经不在世了。原本这位大师没有传承人,他们的儿子从事计算机行业。当这位传承人被确诊得了癌症时,博物馆特意找到他儿子,劝其能把制作罗盘的手艺传承下来。但他儿子说,你们讲的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一个月才能做一个罗盘,我靠什么赚钱?怎么生活?”这位负责人说,考虑到这样的现实问题,博物馆专门申请了国家基金,建立了一个罗盘博物馆,促使这项工艺保留了下来。“听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在努力抢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能传承,馆里组织这些大师带学生,学生招不到,他们就设法招收一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食宿,发生活费。但即便如此,学生还是越来越少,因为从业艰难,学生们看不到好的发展前景。”刘女士从这位负责人处获知,即便是人称“观音王”的木雕大师蒯正华,开始时有十几个学生,现在也仅剩下不到一半了。有时眼看着某项工艺的最后一个传承人都没有了,他们很痛心,可也很无奈。
  刘女士告诉记者,不久前,“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特展”在北京故宫展出,她特意又去参观,看到徽州家具、歙砚、徽州漆器、万安罗盘、徽州三雕等“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也吸引了很多游客观展,与徽州博物馆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照。据她了解,徽州博物馆罕有国内散客自主参观,多为学校组织的集体参观活动,来博物馆参观的多为日本和韩国游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时尚·休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行游博物馆 心忧文化传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