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乡愁的冲突与融合
作者:倪敏/文 郝军/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位于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的杨家堂村,被人称为“江南布达拉宫”。

图二:古村落的老屋如何保护修缮,成为当地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
图三:“空心化”严重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建设。
■本报记者 倪敏/文 郝军/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田园梦。
  很多人都留存着与田野乡间有关的童年记忆,而为了理想他们告别家乡,开始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打拼,乡村就成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而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常常把乡村当成乌托邦,在他们的想象中,乡村可以远离都市的喧嚣,获得心灵的慰藉。
  可是,没了传统村落,我们的乡愁又将何处安放呢?

  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的杨家堂村。这个已有300多年的村子距离松阳县城不足10公里,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群山环抱中,黑片瓦黄泥墙的古民居阶梯式铺开,在层层叠叠中凸显气势,被人称为“江南布达拉宫”。
  记者到杨家堂村的那天,是个星期天的上午,但在村子里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村民和为数不多的游人,与十几公里以外热闹的平田村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如何有效地保护修缮这些古村落和老屋,是当地政府一直考虑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2016年4月,松阳推出了“拯救老屋”行动。根据修缮方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补助50%的修缮资金,另外50%的费用需要产权人出。
  记者在村里走访时发现,有几所宅院正在修葺中,门口的施工公告牌上,业主、项目名称、施工、设计、监理单位都赫然在列。
  三都乡年轻的温乡长告诉记者,在不少村民看来,修缮房屋需要投入的钱足够造栋新房子了,他们还是愿意选择到生活条件和设施更加便利的县城里现代化楼房居住生活。而有些产权人已经将村里那些废弃的宅院交由村里统一管理,集中修葺。
  现代化也在慢慢侵蚀传统村落,传统的黄泥土坯墙、黑片瓦,前些年村民们新建房屋时已被舍弃。
  温乡长指着远处一所房子给记者看,那栋十年前建的房子是水泥墙、彩塑钢屋顶,而今为保持村子的整体风貌,已用涂料覆盖。近年来这些入选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一律不准再建新房。
  城里人和村民的认知并不一样。当外来者为废弃的古民居叹息时,村民们的反映却是漠然。记者在松阳县城采访时,当地人对于记者为探访古村落远道而来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些破旧的老房子只是城市人的猎奇而言。
  当然,传统村落保护既不能无视传统价值传承,也不能忽视居住生活的现实需求,倘若是“文物式”一成不变的保护,那一间间老屋、一个个村庄最后也只能落得一天天衰败的命运。
  古民居的产权属于村民自己,很多村民还在里面居住生活。它的保护和复兴方式不同于文物保护,在松阳,在平田,很多学者和设计师为此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平田村民宿“归云居“的设计师郑建刚就认为,让古村落复兴,肯定要和现在的生活融合才行。要适合当下的现代生活方式。要考虑是给谁做的。“不要谈什么情怀,要先让生活恢复。至于修旧如旧,作为古迹可以这样搞,但作为生活,作为民宿,舒适度是不够的。”从事旧屋改造设计多年的郑建刚认为,建筑设计需要有仪式感,更要有功能性。
  记者了解到,松阳县在编制老屋修缮方案时,在不改变房屋外部形态和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也充分考虑改善人居环境,例如在老屋中植入卫生间、改造电线线路等。而平田村的基本设施正在建设中,不仅修了路,村里的自来水、排污系统得以修建,还建了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桩和公共网络。这样,不仅让游客能住得舒适,待得住,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大大改善。

  对于古村落保护,松阳县政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12345”的保护之路。
  松阳县县委书记王峻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这个12345:坚持生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通过保护使传统村落“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
  从松阳县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目前的老屋改造模式是多赢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之前的农村旧房改造难题,现在迎刃而解,老房子变身民宿;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在乡村找到了创作灵感;对于村民来说,这些老房子经过修缮,成了特色民宿,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而且随着游客大量涌入,村民也获得了一定收益。
  乡村建设的活力之源在于人。
  年轻人进城打工了,孩子们去县城读书了,村子只剩下了一些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这种情况不仅在松阳,在全国很多乡村都普遍存在。“空心化”严重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建设。在杨家堂采访时,记者从温乡长口中得知,由于到杨家堂的路还没拓宽,旅游大巴经常开不进来;考虑到古村落风貌一致的问题,这里没有修建大型停车场;再加上这里离县城比较近,游客待个把小时也就回城了。虽然村里也有了民宿,但开民宿的实际意义不大。
  温乡长告诉记者,虽然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但由于缺少资源,生活在村里的还是以老年人居多。
  如何让修复保护的古村落吸引更多村民回到家乡,如何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应该是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村民才是一个村庄的灵魂,没有村民的村庄只能是一个空壳。

  在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滋养下,“田园梦”始终是深藏在中国人心底的一个心结。紧张、忙碌的都市生活让这个田园梦变得愈发迫切。
  诚然,特色民宿的开办,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一部分城市人群回归乡村的喜好,同时,作为乡村文化载体的旧民居经过修缮改造,也让传统文化得以存续。
  但是,仍有不少关注乡村建设的学者担心,越来越多民宿的开办,外来资本的进入,往往导致风景如画的乡村盲目开发旅游产业,这反而会对乡村文化保护形成冲击。“云上平田”的叶大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不希望太商业化,不要想去赚多少钱,更多的是想实实在在为村民做些事情。作为土生土长的松阳人,她不希望这个仅有百户的山村开办更多的民宿,甚至也不希望纯为投资回报的资本进入,因为投资多了,自然会有恶性竞争,会破坏平田原有的这份宁静。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乡村复兴论坛·贵州桐梓站活动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曾公开表示,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旅游。因此,大家发现许多乡村复兴搞来搞去还是回到旅游上,这可能是阶段性现象,随着乡村复兴的成熟,会逐渐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开办民宿只能是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的载体,真正的核心还是文化。
  乡村发展和建设,不是对乡村文化的颠覆,也不是文人眼中的乌托邦,它应该有温暖、有故事、有希望,让更多的人能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新消费·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愁的冲突与融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