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监管 ◆定调安全 ◆明确定位 ◆力推普惠
■本报记者 聂国春
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此次会议不仅规格高、重点突出、基调明确,而且有一系列新的表述。那么,本次会议到底传递了什么信息?本报邀请多位专家进行全方位解读。
强化监管协调
此次会议上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的表述尤为引人注意。“目前金融监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混业发展的现实和分业监管之间无法兼容的矛盾。如何顺应金融业发展的现实,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是近年来金融界热议的话题。”经济学家马光远说,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最大的看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与原有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相比,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职能完整,层级更高,金融监管协调将会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的职责得到强化,在金融监管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业内普遍认为,从本次会议精神来看,未来金融监管只会更加严格,监管套利有望得到有效遏制,有助于解决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
定调金融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金融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仇高擎表示,此次会议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深化前期金融风险综合治理的各项举措,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统计数据表明,过去几年,由于银行和保险业的大量加杠杆行为,使得负债端迅速扩张。2012年以来,银行理财规模年增速超过 30%,当前已达到约 30万亿元体量。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在万能险的助力下,当前规模也接近14万亿元。
由于金融去杠杆任务重大,使得金融安全不容忽视。当前,监管层正在推进的金融去杠杆正是为金融安全服务的。
九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过去强调“金融去杠杆”,本次会议则强调“经济去杠杆”,显示高层已更多地从“本源”着手去杠杆。会议再次强调将“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意味着中国高杠杆率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明确金融定位
对于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要把握好四项重要原则。第一是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认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保险的核心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责任以及信用等风险,积极防灾减损,利用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失。
马光远也认为,会议更加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这意味着,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内循环,避免以钱生钱会成为金融机构未来业务纠偏的重点,这将极大地影响包括银行理财等在内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在融资结构上,提出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应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保险业,重点强调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之前保险行业狂飙猛进的势头势必逆转。
力推普惠金融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并且首次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卞志村认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构建集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三位一体”的金融体系,更好地达成普惠目标。
多层次组织体系是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它涵盖了大型国有银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中小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以及与“三农”“小微”关系密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点,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则是普惠金融体系的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市场热炒的互联网金融,此次会议持抑制态度;而对于被市场普遍看空的中小金融机构,此次会议则大力支持。
邓海清指出,此次会议对互联网金融仅涉及一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层的表态明显负面,这验证了政府对于防风险的重视态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会议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态度十分积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高层的表态,有望扭转“只扶持大金融机构”“国进民退”的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