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河北 陕西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亮点纷呈
河北 明确欺诈情形 引入信用惩戒
作者:李建
图片


    谢正军/图
■本报记者 李建
  7月28日下午,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共九章、七十二条,以消费侵权实际问题为导向,回应百姓关切的消费热点、难点问题,明确了消费领域常见的14种典型欺诈行为,对15个重点行业经营者义务进行了特别规范,同时特别对经营者规定了信用惩戒制度。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从1995年至2010年,《条例》先后经过了3次修订。本次修订起草、调研工作从2014年3月开始着手。新修订的《条例》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届时河北省消费者协会也将更名为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亮点一
明确个人信息含义
  《条例》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含义,“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指消费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职业、学历、住址、联系方式、婚姻状况、收入和财产状况、健康状况、消费情况、生物识别特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消费者的信息。”
  《条例》也明确规定了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要征得消费者同意。同时,还明确经营者的保密义务,规定了具体的禁止行为。经营者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消费者明确要求经营者删除、修改其个人信息的,经营者应当予以删除、修改。经营者违反规定,会受到最高五十万元罚款的处罚。
亮点二
细化商品完好要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了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要求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但未界定何为商品完好。现实中,经营者通常将消费者拆开包装就一概视为商品不完好。针对此惯例,《条例》细化了商品完好的含义:一方面从正面规定,保持原有品质、功能、配件、标识等齐全,视为商品完好;一方面从反面规定,消费者基于查验需要而打开商品包装,或者为确认商品的品质、功能进行合理的调试不影响商品的完好。
亮点三
落实安全保障义务
  一是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二是经营者对经营场所外由经营者管理的相关区域应当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遇到人身、财产危险时,经营者应给予救助。三是文化娱乐经营者,应具备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技术条件、服务设备和技术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亮点四
明确14种欺诈行为
  《条例》对消费领域常见的典型欺诈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了8种“确定”欺诈行为,经营者只要有其中的某种行为,即可认定其为消费欺诈行为;列举了6种“推定”欺诈行为,经营者有列举的行为而又不能证明自己并非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则认定其具有消费欺诈行为。
亮点五
保障预付费资金安全
  《条例》采取五方面措施保障预付费消费资金安全:一是合同确认,消费者要求订立书面合同的,经营者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明确有关事项。二是资信与金融保证,规定经营者应当在银行开立预收款资金存管账户,在经营场所定期公示预付凭证的资金总量和使用情况,鼓励购买履约保证保险。三是实行限额制度,最大限度保护消费者免受损失。规定单张记名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五千元,单张不记名预付凭证金额不得超过一千元。四是转让自由,消费者需要转让预付凭证的,自消费者通知经营者时生效,经营者不得收取额外费用。五是列入欺诈,将经营者未事先通知消费者又无法联络而终止服务的行为列为欺诈行为。
亮点六
规范重点行业经营者义务
  《条例》对15个容易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害的行业的经营者义务进行了特别规范。包括通讯及增值服务、家用汽车销售、商品房销售、住宅装饰装修、物业服务、旅游业、场地提供方、餐饮业、修理加工业、演出业、金融业、保险、营利性非学历教育、公用事业服务、网约车行业。
亮点七
处罚信息记入信用档案
  《条例》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行政处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同时将行政处罚信息记入经营者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经营者为个体工商户的,行政处罚信息同时记入个体工商户的个人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布。“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信用惩戒将成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又一利剑。
亮点八
商品房信息须明示
  《条例》明确,从事开发建设商品房的经营者,应当在房屋预售、销售场所公布规划条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
  从事开发建设商品房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明示商品房的准确地址、栋号、单元、楼层、房号、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公共配套设施、交付使用日期、前期物业管理、售后服务、保修责任、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取得预售许可或者销售现房的商品房经营者,应当在销售前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对每套商品房进行明码标价。销售过程中,对已销售的房源,商品房经营者应当予以明确标示。
亮点九
规范网约车服务
  《条例》规定,从事网约车经营的车辆,应当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车辆技术性能符合运营安全相关标准要求。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应当取得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并具有三年以上驾驶经历;无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暴力犯罪,吸毒,饮酒后驾驶记录;最近连续3个记分周期内没有记满十二分记录。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者应当明示计费方式和费用,经营者已收取押金,消费者不再接受服务要求退还押金的,经营者应当及时退还押金。鼓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者采用免押金方式提供租赁服务。
相关链接
14种欺诈行为
  《条例》第十六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欺诈行为:
  (一)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二)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的;
  (三)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的;
  (四)骗取消费者价款、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服务的;
  (五)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误导消费者的;
  (六)开展预收款服务的经营者终止服务,未事先通知消费者又无法联络的;
  (七)为消费者提供修理、加工、安装、装饰装修等服务时谎报用工用料,损坏、偷换零部件或者材料,使用不合格或者与约定不相符的零部件或者材料,更换不需要更换的零部件,或者偷工减料、加收费用的;
  (八)从事职业介绍、婚姻介绍、房屋租售、出境出国、家政服务等中介服务时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采取欺骗、恶意串通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的。
  《条例》第十七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行为之一,且不能证明自己并非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属欺诈行为:
  (一)销售或者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或者服务;
  (二)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三)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四)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五)销售或者提供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或者服务;
  (六)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李建)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法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河北 陕西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亮点纷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