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时间,无人货架经历了由“嗨”到“丧”的转变。走下神坛的无人货架,唯有一曲“凉凉”……
图一:没有采用智能识别和安全保障技术,无人货架盗损率较高。 王小月/摄
图二:无人货架是对无人零售的重要补充。 王小月/摄
图三:无人货架只需扫码即可完成支付。
■王小月
2017年下半年,关于无人货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被融资,一度被认为是大热的领域。
2018年年初“撤柜”“裁员”消息不断,最早进入无人货架的猩便利就已两度陷入裁员风波。网上流传的一篇题为《作为猩便利第一批员工,我被裁了》的文章称:“我是猩便利的第一批员工,也即将成为离职的倒数第二批员工。就在刚刚,我收到了消息:2月1日是猩便利大规模离职的日子(周五之前会有大批员工离职),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
还未来得及细细赏味,无人货架这杯茶似乎就已经凉了……
无人货架命运多舛
谈到零售,每个人都不陌生,而进军办公室封闭空间的无人货架也是有人零售的重要补充,自动售货机的升级版。相对自动售货机的高成本,无人货架只需要扫码即可完成支付,无人运营更像是在传统便利店基础上的升级和扩展。
进入2018,关于“无人货架即将进入洗牌期”的各种声音从没间断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猩便利频频被传裁员。一个月前,猩便利被曝在三四线城市撤资,并裁掉三四线城市部分BD(商务拓展)。
猩便利官方对此事的回应是,公司近期对内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主要目的是为匹配“精细化运营”下一阶段的战略规划。
而面临“窘境”的企业不止猩便利,无人货架的另一名玩家七只考拉此前也被曝裁掉90%以上的员工,无人货架项目基本停摆。
正是无人货架的低门槛造成了自身的“多产”,无论有无零售运营经验,各类企业纷纷布局,疯狂铺设点位,甚至一幢写字楼的同一楼层会出现两家企业的无人货架。本着不“挑食”的精神,无论是面对30-50人、还是100人以上的公司,无人货架铺设都毫不吝啬。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实际上无人货架运营难度比较大,商业运营铺设需要高密度,货源、点位都需要考虑。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着销量低、效率低、成本运营高等问题,商品保质期大多较短,这就需要对点位销量有一个预测,对后台管理、物流配送等都提出较高要求,对于没有做便利店经验的企业,供应链、物流方面盈利不太理想。“自嗨”过后的无人货架,面临着盲目铺设点位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货损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而无人货架售卖的标品,利润空间有限,无法达到收支平衡,长此以往,扩张阶段埋下的“祸根”在无限扩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余思敏表示,现在无人货架由于技术门槛低,入局难度不高,从诞生起,就成为了行业的焦点,也导致大量企业争相入局,抢占办公室市场。
短短半年时间,无人货架经历了由“嗨”到“丧”的转变。
办公室零售赛道将更智能
在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渐入瓶颈期,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流通渠道被巨头垄断,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寻找零售领域的新机会。
余思敏认为,无人零售可以说是现在整个零售行业中最热门的行业之一,资本频频投入除了能使整个行业发展更加迅速之外,也加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就如之前电商的发展一样,随着资本的投入,变成了现在百家争鸣的状态。
经历过“狂欢”的无人货架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逐渐地这已经不是中小企业能玩得起的游戏了。
据了解,猩便利、果小美等创始团队的背景都是美团、聚划算等地推为王的企业,但当点位制胜的道路被证明走不通之后,这个本来就没有技术壁垒,纯粹靠商业模式的底层创新崛起的风口,最终靠的只能是商品供应链、物流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管理。“由于无人货架本身技术含量低,并没有采用智能识别和安全保障技术,使得商品盗损率较高,导致整体运营成本被提高。毋庸置疑,‘无人零售店’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并且将向全品类延伸,无人货架设施将更加科技化,高消费密度场景将被优先布局。”余思敏说。
泡沫破灭后,也需要企业回归理性,办公室零食市场要想解决货损问题,必须从技术着手。
2017年,电商巨头京东在涉足无人货架领域时,就显得与众不同。京东推出了智能货柜,通过智能货柜的人脸识别系统,消费者可以扫码打开柜门选货,关上柜门也就完成付款,使用微信或京东APP都能够成功扫码。
而七只考拉在社区、办公楼都已推出智能考拉盒子,显然易见,智能货柜通过“扫码开门、拿出商品、关门支付”,可以降低货损问题。但智能货柜对企业的资本和技术都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势必也会令一些小玩家“掉队”。
面向消费者为企业不变法则
“我们不希望无人货架业务成为风口,成为风口的大多不太尊重一些商业规律,我们的出发点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快抢占优质点位和实现机器化运营。”便利蜂商贸有限公司公关事务部负责人如是说。
当前无人货架的尴尬处境同此前的共享单车如出一辙。如果把2017年之前看作是共享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阶段,那么,2017年绝对是共享经济的“爆炸之年”,这一年能看到形形色色打着“共享”的旗号所衍生出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2017年的下半年,金主们无法再承受继续烧钱而迟迟无法变现的压力,“行业合并”成为盘旋在各家共享单车头上始终无法撇清的话题。
从概念到布局,获得融资,靠着“烧钱”勉强维持,一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子竟如同当今的共享单车一般。
“概念是好的,吸引了众多风投。但很多企业对这个模式没有研究透。”赖阳说,无人货架业务还是要以消费者为核心,企业运作还需要和经营传统商业一样,而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做资本市场,成本高于收益。很多企业不盈利,为了获得融资,追求的不是效率最高。
而自身没有竞争力,仅依靠资本支持,资金花光就会垮掉,已成为市场的现状。
赖阳举例说明,最初无人POS机的出现也是创新性的革命,但相比之下现在二维码运营成本更低。有些企业炫技术也是为了融资,只有高技术含量且低成本,降低人力成本和费用率,才能获得效益。未来技术会大于人工,这是一个方向,优胜劣汰,是未来一个必然的趋势。
很明显,从共享单车到无人货架,资本介入给众多创业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搅乱了一池“春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企业和资本巨头来说,也需要冷静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风投介入并不只带来“垃圾效应”,企业核心还是要面向消费者。“红海”之争后,“蓝海”市场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