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便秘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社区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
便秘会引发哪些危害?如何进行治疗?为此,笔者近日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干部综合科齐颖主治医师。
便秘后果不容忽视
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常见的临床症状,其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急需手法辅助排便。
便秘的危害不容小觑。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发生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时,它可能成为夺人生命的凶手;而一些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也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
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
便秘虽然发生率高,就诊率却很低,很多病人认为只要用一些泻药治疗就可以了,殊不知便秘的诊治是有学问的。
慢性便秘按病因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器质性便秘有以下原因:胃肠道疾病如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等;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常见的如铝抗酸剂、铁剂、抗抑郁剂、抗帕金森氏病药等也可以引起便秘。患者首先应通过粪便潜血试验、肛门指诊等以及系统性疾病相关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以免延误原发病的治疗时机。
慢性便秘中大多数仍然是功能性便秘,按动力异常可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因此,即使是功能性便秘,也应先通过排粪造影、胃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确定便秘类型,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避免滥用刺激性泻剂
慢性便秘患者需接受综合治疗。首先要加强对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含量,增加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同时应增加活动。
在选用通便药方面,应注意药效、安全性及药物的依赖作用。主张选用膨松剂(如麦数、欧车前等)和渗透性通便剂(如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对慢传输型便秘,必要时可加用肠道促动力剂。应避免长期应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如蓖麻油、番泻叶、酚酞(果导)、大黄等。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需注意成药成分,尤其是长期用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粪便嵌塞的患者,清洁灌肠或结合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和甘油栓有软化粪便和刺激排便的作用。如内痔合并便秘,可用复方角菜酸醋栓剂。
对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者,即出口梗阻性便秘,或称排便障碍型便秘,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使排便时腹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而对便意阈值异常的患者,应重视对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对便意感知的训练。对重度便秘患者尚需重视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征,对手术疗效需作预测。 (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