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物流、电商争相发力 ●无人机、机器人冲锋陷阵
突破快递“最后一公里”封锁线
作者:李燕京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李燕京
  随着人们网络消费的日益频繁,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解决行业痛点、提升消费者的网购体验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电商和快递企业纷纷“陈兵”快递“最后一公里”封锁线,力图突破封锁。
“最后一公里”封锁线难打通
  收货不方便、投递成本高、小区禁止快递员进入……伴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最后一公里”已成为快递全程中最艰难的一段路程。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收快递的时间是个大问题。北京消费者王女士说:“白天上班没时间收快递,晚上回家了,天都黑了,快递员也下班了,只好让快递员将快递放在家门口。但是这样又不能及时打开验货,还存在安全问题;有时候买的食品需要冷藏或冷冻,放在家门口一放就是几个小时,也担心变质。”
  天津消费者张先生对记者表示:“小区有快递箱,小件的东西可以放在里面,可我喜欢做木工,经常会买一些体积比较大的东西,快递箱放不下,麻烦就来了。这时就要和快递员约好几次,必须我在家而快递员又正好到小区送货才行。有的时候碰上脾气不好的快递员,人家嫌麻烦就不给送了,我只能自己去快递站取货。”
  日常生活中,收快递常常受时间、空间限制。最糟糕的是在一些小区,物业不允许快递员入内,客户需要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取件,实在有点麻烦。
  对于快递企业来说,“最后一公里”的投递是全过程中成本最高、最麻烦的一环。据了解,在全国400多万名物流从业人员中,末端配送人员就有200多万。“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成本是长途运输1000公里成本的五倍。
快递无人机向边远地区飞去
  面对“最后一公里”的封锁,电商、物流企业纷纷发力快递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产品,意图突破封锁,将商品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其实,无人机物流配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为了解决边远地区的物流配送和城市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不少企业早已开始进行无人机投递的试点工作了。
  据记者了解,顺丰已在江西赣州的南康区进行无人机配送试点。南康区距赣州城区约60公里,传统快件送达需要2个小时,如果把支线的陆运转变为无人机空运,时间将缩短到40分钟,可极大地提高运输时效,降低物流成本。
  在去年6·18促销期间,苏宁的物流无人机在浙江安吉首飞成功,将原本40多分钟的车程缩短至23分钟。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和菜鸟网络也落地了无人机群组,对于岛屿、交通不便的山村等地,用无人机快递包裹,解决物流难题。京东也在海南开辟了无人机运货航线。
  不过,对于无人机配送在城市的发展,业内并不看好。极飞科技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城市配送系统已经较为成熟,而且对无人机的使用限制太多,所以无人机配送对解决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意义不大,它更适合在边远地区发挥作用。
  大疆无人机有关人士也表示,在城市环境中送快递和在野外送大件货物是不一样的,无人机在城市环境中太难使用,从安全性和经济成本的角度看,目前都还不成熟。
  一位无人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一个城市上空快递无人机满天飞,实在是太难看,也太危险,所以无人机更多的是用在交通不便地区。载重数十吨的大型干线货机可实现跨区域、跨省份的货物快速调配,几百公斤到几吨载重的通用航空飞机或大型无人机可完成省内重点城市间货物的灵活转运,载重5-50公斤、飞行半径10-50公里的末端无人机可实现边远地区的物流配送。”
  因此,虽然业界不断传出无人机物流配送试飞的消息,但是大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短期内无人机还难以承担城市环境中的快递配送上门业务。
快递机器人向城市走来
  在业界纷纷聚焦无人机物流的同时,快递机器人也被业界所看好。目前,京东、苏宁、菜鸟等企业都在实验各自的快递机器人,一些企业还宣称已经具备量产能力,这一切似乎昭示着快递机器人自由奔跑在各个社区的日子不远了。
  不久前,苏宁物流在南京测试了快递机器人“卧龙一号”。苏宁方面介绍称,“卧龙一号”是国内首个可与电梯进行信息交互、送货上门的机器人。它不仅可以实现从户外到室内的无缝切换,解决了小区复杂场景的配送需要,还能实现恶劣天气以及24小时配送,做到全天候服务。根据苏宁物流的规划,未来“卧龙一号”将在全国进驻1000家小区,为消费者提供智慧、准时、轻简的社区服务。
  记者看到,从外观来看,“卧龙一号”头顶上有一个圆柱体形状的装置,这是其核心部件——多线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好比是眼睛,它会首先扫描出一张小区全景的三维地图,在地图上标注每个建筑物的详细位置,地图上的建筑、树木都清晰可见。有了地图,结合GPS导航信息,机器人就可以利用所搭载的人工智能芯片——“大脑”,自主分析出所在的位置以及目的地方位。它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还会主动避让障碍物,会发出语音提醒过往的行人和车辆,甚至还会给自己的“同伴”让路。
  记者从北京市海淀区某科技企业了解到,该企业研制的快递机器人经过清华大学、中关村智造大街、多个封闭小区等共7000公里的路测和调试,目前已实现小规模量产,有望于今年6月在北京一些小区投入使用。据悉,该机器人采用六轮设计,车高1米左右,承重30公斤,爬坡高度35度,速度可达每小时12公里,续航可达8小时,定位精度1厘米到3厘米。目前,该企业研发了两款快递机器人:一款能直接从收发室取货并送至业主楼下;另一款则拥有乘坐电梯送货的功能,可以将货物送到业主家门口。
  京东的快递机器人也于去年6月在北京、西安、杭州等地的6所高校内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是给学生们送快递和外卖。据悉,京东的快递机器人一次能送6件快递,一次充电续航80公里。当工作人员把快递放入机器人的存储箱后,云端就能自动识别并且在客户端显示出包裹状态,还会给消费者手机发送短信提示取件。
  尽管各企业都在大力研发快递机器人,但是也有物业因各种担心而不愿意让快递机器人进社区。北京某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说:“机器人要自己乘坐电梯,它没有手不会按电梯,这就需要改造电梯系统,使得机器人的电脑与电梯的后台能够连接,这样机器人才能够控制电梯,但是我们觉得这样不安全,万一两个电脑连接出现故障,造成电梯运行异常,出现伤害事故怎么办?”
  一家机器人研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介绍说:“现在快递机器人的制造成本还比较高,主要是雷达设备,如果要求精度高造价就比较贵,关键是现在快递机器人的投递效率还是没有人高,机器取代人还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突破快递“最后一公里”封锁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