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号召各方力量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痛在“防不胜防”
作者:李燕京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李燕京
  对于很多家长、老师来说,孩子沉迷于网络是他们的心头之痛,而且已成为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多年来,为了防止中小学生网络沉迷,各方力量不断尝试多种方法,但始终没有把沉迷的孩子从虚拟世界中拉回现实。近日,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的教育引导工作,号召各方力量尽心尽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网络沉迷问题之严重,解决问题之迫切。
  互联网娱乐,孩子被捕获了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一个7岁孩子,每天抱着手机玩游戏不撒手,说什么也不上学,说急了,就要跳楼,弄得家长没办法;刘先生有个10岁的女儿,因用母亲和姥姥的手机观看网络游戏直播,一天之内就打赏了1.3万元。像这样的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极端事件早已屡见不鲜,网络已经让有些孩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近日,凡有中小学生的家庭都会收到一份教育部下发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管职责,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孩子网络沉迷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如此兴师动众,可见中小学生网络沉迷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程度。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约为1.96亿;10-19岁占比为19.6%,约为1.51亿。
  针对上述紧急通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使用了“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两个词。该负责人表示:“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的发展,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问题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等,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为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各地要充分认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耿申研究员表示,以前台式计算机网游成瘾问题如今已在手机上延续,随之而来的是“机不离身”现象。他指出,使用固定终端时的沉迷状态会比较容易被发现,但使用移动终端时的沉迷状态却变得十分隐蔽。也正是这种隐蔽,让学校和家长失去了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掌控能力。同时,中小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中,势必会对其身心健康、学业成就、道德发展、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网游自带防沉迷系统,轻松被攻破

  在网游世界里有个词叫“氪金”,意思是通过花钱充值,在游戏中购买装备、人物等,可以变得“更快、更高、更强”。福建省建瓯市一名8岁男孩,用爷爷的手机玩游戏买装备,短短1个月就花掉了4万多元。孩子沉迷于游戏,不仅耽误学习,还令孩子认知错乱。因此,广大家长将矛头直指网游,“抵制”“严管”呼声也随之而起。
  据记者了解,目前多数网游都自带防沉迷系统。《王者荣耀》的注册玩家已超过2亿,很多未成年玩家沉迷其中,这让“王者荣耀”成为家长和老师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基于这种情况,腾讯推出了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包括限制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玩家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游戏规定时长将被强制下线,并计划未来推出晚上9点以后禁止登录游戏的措施。《生死狙击》对未满18岁的用户推出防沉迷系统限制:累计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游戏收益减半(道具奖励取消);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游戏将被强制踢下线。游戏被踢下线的玩家需要下线满五小时才能再次上线,防沉迷时间重新计算。《我的世界》也是中小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游戏。记者发现,在该游戏1.13版本中,投入了一种新的飞行生物:幻影鳐。而这个生物就是防沉迷系统的一部分,当玩家在游戏中接连三天都玩这个游戏,将会在空中生成“幻影鳐”,并会攻击玩家。玩家沉迷《我的世界》越久,遭到“幻影鳐”攻击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玩家要想避免攻击就要下线。
  这些措施看起来很严格,很有力,但记者在百度上轻松地就能搜到破解攻略,而且破解方式十分简单:更改身份证号。
  记者还看到,淘宝上有专门出售成人身份证号的卖家,孩子只要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成人的身份证号,用成人身份证号重新注册,或是更改注册信息,就能轻易躲开防沉迷系统。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介绍,在网络游戏中设置防沉迷系统,关键在于实时身份识别技术。当前网络游戏中的身份审查通常是要求玩家实名注册或提供身份证,但这一环节存在漏洞或缺陷,容易出现注册者和每次登录主体身份不一致的问题。如果游戏运营商提供的身份识别技术不能够真正识别身份,注册者仅需提供一个身份证复印件或者身份证号码就能注册,那么就无法有效避免盗用身份问题。网络游戏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应用严格的实时动态身份识别技术,通过远程图像识别技术,从注册到每一次登录都要进行身份识别,然后限制在线时长和时间点,这才是健康、合理且具备可操作性的防沉迷系统,才能够真正起到预防玩家网络沉迷的作用。
  第三方防沉迷软件,仍然有漏洞
  北京的蒋先生十分苦恼,他和儿子冷战半年了,起因就是他没收了儿子手机,不让他玩游戏。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家庭都将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锁起来,只有假期才能玩一会儿。但这样的管理办法让很多孩子非常不满,甚至怨恨家长。于是市场上出现了独立的防沉迷软件,一些家长试图用这类软件控制住孩子的网络游戏瘾。
  记者了解到,现在市场上的第三方防沉迷软件,只要安装到手机中就可以自行运行,控制使用时间。但控制方式多数比较温和,只是到时提醒,而没有强制关机功能。
  记者看到一款防沉迷软件,系统会显示用户每天使用多长时间手机,已经收到了多少通知,各种APP的使用时间表等。用户可以设置每个应用的使用时间,接近限制时长时,系统会跳出一个通知提醒。当使用时间耗尽后,屏幕就会变灰再次提示,而且会停止进程。但遗憾的是,所有的设置都是在本机上完成。有家长说:“我的确设置了时限,但是孩子自己会调整设置,延长使用时间。我要收手机时,孩子再调回来,真正玩了多长时间,我无法真实掌握。”
  记者还看到一款比较“强硬”的防沉迷盒子,这是一个独立的硬件设备,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后自动断网。但是也有家长发现,一些学生在断网后又玩起了离线游戏。
  一位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记者说,他们正在开发一款更为严密的防沉迷软件。不过他也担心,任何软件都可能被攻破,即便不被攻破,孩子也十分不愿接受这样的软件,使用这种软件很可能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专家裴瑾莹说,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限制使用手机而让孩子远离游戏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关键是要发掘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这样才能根治网瘾。
  记者在教育部下发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也看到,其中不仅强调了家长要尽到监督之责,同时强调要“常陪伴,增亲情”,营造和美家庭氛围,广健康之趣,让孩子多体会网络游戏之外的生活之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小学生网络沉迷痛在“防不胜防”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