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电话号码加密技术缘何难获推广?
作者:胡军


    ■本报记者 胡军
  2017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条款形式明确规定了乘客在搭乘网约车期间应享有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权利,如对乘客电话号码进行加密等等。然而,这一明显有利于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成熟技术,并没有被推广到个人信息更加容易泄露的其他网络消费上来。
  “中间号”技术应用保护消费者隐私信息
  随着手机号码实名制的推广和互联网与手机的深度融合,手机号已成为众多重要个人隐私信息的交汇点。通过手机号即可了解机主绑定的微信、邮箱、注册账号。而不法分子通过手机号甚至可以盗取机主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信息。
  其实,从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规范》中不难看出,乘客人身安全和隐私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首要保障目标。对于备受关注的乘客电话泄露问题,《规范》明文要求电话信息要具有加密功能,以实现对乘客个人电话号码信息的保护。
  从已经曝光的安全案例来看,多数网约车消费者遭遇的恶意骚扰等等,正是因为手机号码的泄露而给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同样,网约车司机也面临着自身手机号码泄露的风险。
  “现在互相看不到对方的真实手机号了,乘客和司机互相都看不到,但可以点击链接打通电话,直到订单取消或完成。”对于隐藏消费者和司机电话技术的应用,经常乘坐网约车的北京张女士表示很满意,“这样很好、只要自己不给别人手机号码,乘客也好,司机也好,就都不会再有电话骚扰这样的事情了,放心多了。”
  据了解,目前网约车平台采用的“中间号”方案,其实运用的是虚拟副号灵活绑定原理:当O2O订单生成后,“中间号”平台将为交易双方随机分配一个“中间号”作为临时沟通的手机号码,临时号码跟随订单状态捆绑使用,交易结束后中间号将解绑并回收,保证交易双方沟通的同时,对他们的手机信息实施有效加密保护,杜绝双方因号码泄露而可能造成的后续电话骚扰或其他恶性事件。
  网络购物个人信息加密应用稀缺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网络购物等其他网络消费中,消费者的信息并没有采用类似的加密技术。“网约车消费,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不良后果一般就是电话骚扰,最恶劣的也不过是‘呼死你’之类,但是网络购物就不一样了,姓名、电话、送货地址一旦泄露,哪怕只是卖家掌握,都有可能导致骚扰、口头威胁甚至人身伤害。”对于网络购物后遭遇电话骚扰和广告短信、微信等等,经常网络购物的何女士非常苦恼,“现在不在网上购物确实不方便,但对产品质量不满意,给个差评都提心吊胆的,有的卖家会直接打电话骂人甚至威胁。”
  今年4月底,一则新闻轰动网络:一位淘宝新疆卖家因消费者差评,刚开始直接通过短信进行辱骂和威胁,进而声称要购买机票前往消费者家里去血洗消费者全家。虽然卖家的冲动因为警方的干预最终未造成严重人身伤害等不良后果,但是给买家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挥之不去。究其原因,是网购平台未对买家姓名、手机号码、收货地址(家庭住址)等等重要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使其直接暴露在卖家面前。
  “对收货地址进行加密也很容易做到,而且结合导航技术并不会影响物流的效率,为什么网购平台不采用这些技术,确实让人费解。”从事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工作十余年的网络信息安全专家赵先生表示难以理解,“对平台、对卖家、对买家,甚至对物流,都是一种保护,为什么不采用加密保护呢?如果说是成本问题,应该不至于,现在技术很成熟,即使采用高等级的密码技术,成本也并不是很高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话号码加密技术缘何难获推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