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你被网购评价忽悠过吗?
作者:桑雪骐
图片


    曹丽娟制图
■本报记者 桑雪骐
  在网购达人眼中,网购世界是一个透明的消费环境,商品好不好,到网上看看评价就知道了。但是,这些评价真的可信吗,其参考价值又有多大呢?记者调查发现,各电商平台目前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不仅刷单、恶意评价等问题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同样的产品也会做出不同的评价,使得对于“选择相信哪些评论”也成为了困扰人们的难题。
刷单衍生新模式
  刷单,作为网购消费过程中的一个毒瘤,一直被电商平台及政府相关部门严控。2017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双11”来临之际曾就此发出郑重警示。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则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弄虚作假,卖家和水军都将受到严厉处罚。
  但是,为了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网购市场吸引消费者,一些卖家或顶风刷单,或采取迂回战术。
  北京消费者陈女士前不久在网上花799元买了一款好评如潮的连衣裙,但她收到商品后,感觉不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不像评论中说的那么好。于是陈女士再次打开评论仔细查看,结果发现除了第一页买家的评论能看出来购买的的确是这款连衣裙外,往后翻看,虽然评论里好评很多,但大多数没有明确评论为连衣裙,大多数以“宝贝”“衣衣”代称,而且从一些卖家晒出的图片中,陈女士发现这竟然是对一款短款吊带背心的评价。
  据了解,这其实也是一种新型刷单方式——通过低价促销廉价商品刷高单品的销量,然后再将同一货架上的商品换成附加值更高的商品,并通过以假乱真的好评来混淆视听。前不久,消费者张女士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她在网上下单购买了一个特价USB小风扇,这个标注原价为5元的风扇当时免运费送货上门的价格只有2元,收到的商品还附带着一张好评返现1元的卡片,给出好评后张女士相当于只花1元就得到了这个风扇。但是三四天后,张女士再次打开这个链接,却发现里面的商品已经换成了480元的学习机,且月销量达数千台,评论区也是一片好评。
中差评遭拦截
  除刷单之外,卖家买好评和对中差评进行拦截,也使得网购评价中好评的“含水率”偏高。为了获得好评,不少卖家会把“工作”做在前面。不少消费者在收到网购产品时,会发现包裹中有张标注了“好评返现”的小卡片。一些消费者为了得到2元或5元的蝇头小利,往往会做出违心的评价。而另一方面,给出中差评的消费者,往往也会接到卖家的“协商电话”。
  “我给老公网购的护肩打了个中评,店铺就来找我修改评价,并且承诺给我的账户返还2元钱,让我把账号告诉她。”网友米兰日前向记者反映,前几天她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听来听去,原来是这么回事:在店家的软磨硬泡下,她勉强同意修改评价,不过并没有接受2元的返利。
  让米兰更不能接受的是,经常网购的儿子知道这事后,“批评”她说,如果觉得对商品不满意,最多打个四星也就行了。现在卖家的态度都挺好,如果反馈不满意,又不想退换货,一般都有红包补偿。只有和卖家有摩擦才能打四星以下。“花费不多,我懒得换货,只是在评价中中肯地说了,型号没错,倒是不影响穿,只是提出意见希望他们以后发货时认真点。商家这样粗心的一次交易,难道不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米兰对此表示难以接受。不过也无奈地表示,自己为了避免被更多地打扰,也是进行了言不由衷的好评。
  今年4月份,郑州一消费者因为差评遭到了“血洗你全家”的威胁,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其实,由于个别时候网购后给出中评,记者也先后接到过几次卖家要求修改评价的电话。不过好在都态度温和。
千人千议造成选择困难
  “虽然下单之前我会查看评价,但是看得太多了,有时候反而不知道买什么好了。”消费者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为了克制自己冲动购物的毛病,现在下单付款之前,都要先认真翻看一下评论。有中差评的,就会把订单搁置一定时间。但是她发现,有时候同一件商品,人们会给出五花八门的评价。比如对于色差问题,有的会说,就是图片的颜色,完全没有色差。有的则会说色差很明显等等。对于同一件衣服的同一个型号,也有说肥的,有说瘦的,有说长短合适的,有说嫌太长的。
  对此,有卖家解释说,不同的买家,手机或者电脑屏幕的亮度、色温等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买家很可能看到的图片色彩就是不同的。另外,同一款衣服即使是同样体重的人穿,也会因为体型的差异而穿出不同的效果。而对于家电数码等产品,由于产品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均有很大差异,所以有的人可能认为操作太烦琐,有的人却对此完全无感。因此,消费者在下单前一方面要清楚自己的需求特点,同时,就产品的问题也可以详细咨询卖家。由于现在大多数商品都能够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服务,所以,卖家也往往会提出中肯的建议。
  此外,有生鲜买家告诉记者,生鲜本来就是非标产品,即使是同一批货,口味上都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而且不同的买家对于口味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个人说甜,那个人就可能说酸。相对来说,对于卖家和货品的评分,比单个人的评价更具有可参考的价值。
  一项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Science)的研究显示,普通消费者对待商品评价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大家做出不理性的购买决定。这个研究发现,人们在网购中过于看重一件商品有没有足够多的评价数,而相对看轻这件商品的评分有多高。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加青睐销量可观的“爆款”(尽管评价数多,但评分却可能较低),而不愿为那些“叫好而不叫座”的商品打开荷包。
  因此,消费者在“剁手”时要同时考虑评价数与评分这两个指标。一个评价数多且评分高的商品,自然是极好的;但一个评价数多却评分低的商品,也肯定是实实在在的糟糕。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网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你被网购评价忽悠过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