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动力电池被称为电动汽车的心脏,直接关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可靠性,作为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可以说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
如何让一块动力电池更高能
作者:伊吾
图片


    图: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围绕动力电池与上游材料协同合作、能源开发等问题展开研讨。
■伊吾 文/摄
  “电池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之中,它已经成为主要国家竞争力的一个焦点。电池企业必须要以全球的视野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确保始终站在世界的前沿。”6月27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
  在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呼吁:中国要掌握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创造核心技术,关键是要凝聚优秀人才,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电池企业还要在国家支持下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协同合作,开展动力电池的基础研究。
矛盾:供应虽然紧张
   产能却已过剩
  “产能利用率不高,目前市场呈现出了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论坛上,针对我国目前动力电池整体产能状况,陈清泰指出,锂电池产需矛盾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进步支持了电动汽车整体性能和竞争力的提高。陈清泰介绍,当前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部分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如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了每公斤240瓦时,规模化生产使得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电池的单体已经从2012年的每瓦时5元降到了目前每瓦时1元左右。锂电池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在大幅度提高,一线企业的自动化率已经超过了65%,这对保障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也出现供应紧张和产能过剩并存的现象。陈清泰介绍,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超过了200GWh,但总体产能利用率却只有40%,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呈现出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对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世霖也预测,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情况可能会延续到2020年以后。
需求:电池出货增加
   资源价格高企
  据统计,2017年我国动力型锂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9.1亿瓦时,占锂电行业总体规模约50%。其中汽车动力电池的出货量达到了38GWh,占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的65.4%,预计下一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发展,锂电池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同时也带来了对锂、钴等资源的巨大需求。
  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眼前,即全球锂、钴、镍资源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特征。陈清泰介绍,中国锂资源虽然丰富,但禀赋不佳,利用率相对较低,而镍、钴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从长期来看存在着资源安全的风险。而近年来,锂、钴等上游材料的价格迅速上涨,而车企因为购置补贴的退坡需要转移成本,这就使电池企业面临着双重压力。
  对此,陈清泰建议道:国家应该制定中长期资源发展规划,把锂、镍、钴等作为战略资源,加强资源的勘察、评价、开采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引导价格理性回归,鼓励企业在全球布局上游资源,以防上游资源垄断导致的发展问题。
  对此,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夕勇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新的电池材料,摆脱瓶颈制约。他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仍将以三元电池为主,同时向高镍和新体系电池方向发展。
竞争:小型渐被淘汰
   协同促进提升
  当前,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从企业方面看,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一直是被几大企业所盘踞,2017年排位前十的企业出货量占到了80%,市场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小型低水平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数据显示,中国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经从2015年的大约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陈清泰表示,从企业关系来看,电池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供需关系,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更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电池企业已经从争夺配套客户的竞争延伸到上游材料和资源,世界各地的锂矿、钴矿资源炙手可热,谁掌握了上游资源谁就在下一步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更大的竞争来自于国际市场。
  当前,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而日韩企业也将进一步向中国市场发力,欧美国家企业虽然在本轮竞争中失去了位置,但是他们已经在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布局,是潜在的强大竞争者。这大概就是目前动力电池竞争与潜在竞争的大格局。
  论坛上,陈清泰介绍,6月21号,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有这样的一则报道: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6月15日宣布,将与丰田公司和松下等企业启动新一代高效率电池(固体电池)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力争2022年度之前确立核心技术,锂电池领域日本企业被中国企业赶超,这一新项目将举全日本之力推进研发,力争夺回电池产业的霸权。
  韩国SKInnovation电池事业本部长姜相焄在本次论坛上表示,该公司正积极在华进行产能及研发投资,打造具备价格优势的电池。“我相信,这些努力终会转换为中国所有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这也是SK从不以外来企业自居,立足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信念。”姜相焄说。
  对此,陈清泰认为,确实要加强产业相关方面的协同合作。动力电池是一个高技术新兴产业,这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涉及到诸多交叉学科和产业的协同与合作,要求动力电池企业单兵独进这是不现实的,电池企业应该提升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通过战略合作、联盟合作和合资等多种方式与研发机构、核心材料、整车回收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做深度合作,保障我国动力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形成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而从企业关系来看,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海亮认为:应让动力电池生产商从前端介入与整车厂共同参与研发设计,让电池生产商充分了解主机厂的配套需求;整车企业需要抛开整车厂与供应商的固有关系,转而成为密切配合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电池技术的迭代与进化。
  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密则认为,从主机厂的角度来说,作为一个新兴企业,云度也在积极思考怎样应对即将到来的无补贴时代,以及在全球市场进行布局,这些都需要整车企业与电池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
循环:回收用于再生
   引导梯次使用
  记者从本次百人会上了解到,从当前发展阶段看,最早投入市场的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开始进入退役期,第一波规模化的退役即将到来。为此,及早设定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方案,对环境保护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资源再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清泰介绍,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布局,处理好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未来电动汽车将与可再生能源密切配合,动力电池作为绿色、减排,它所依托的是可再生能源的供电,而较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则有赖于储能载体的支撑,这就使车载电池和可再生能源构成了一个最佳的搭配。
  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我国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网络、措施、政策等诸多方面都还有一定欠缺。来自百人会专家的观点认为,我国应加快电池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来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技术、安全、环保标准,鼓励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企业的发展。通过示范试点及财税和非财税政策,继续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的发展,并解决废旧电池拆解、重组、测试和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而综合来看,在动力电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最基本的前提是,应提高开采技术水平,严控资源开采项目,集中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开发利用。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车评台·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如何让一块动力电池更高能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