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揭露传销谎言 反制传销洗脑
斩断伸向大学生的传销魔爪
作者:徐泽万


    

  大学生群体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沦为传销组织的“俘虏”令人费解。然而,通过一些案例不难发现,大学生自身免疫力低下、传销组织欺骗性愈发增强,往往导致大学生误入传销。如何防范和阻断传销混迹大学生群体,成为打击传销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些大学生受社会转型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影响,被“有钱就是成功”的心态左右了价值观。在缺乏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源时,他们相信可以靠出售“信任资源”来赚取利润,在传销组织的暴富诺言面前轻易缴械。据报道,重庆警方取缔“欧丽曼”组织,解散参与人员后,在各郊县区又发现面孔熟悉的大学生,表明有的学生中毒至深。
  大学生社会阅历少,在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下,容易受骗。一方面,传销活动屡受打击后,不断变换形式,披上“直销”“店铺经营”等合法外衣继续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急于改变现状的心态更加紧迫,容易被传销组织欺骗利用。
  少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容易被传销组织营造的假象所蒙蔽。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感觉缺少关爱、被人忽视,传销组织宣扬的平等、互爱和虚拟的成就感对他们极具诱惑,参与传销的大学生组成“家庭”,在传销组织刻意营造的同甘共苦、磨砺意志的“精神乐园”中,体会到“被尊重”和成就感。
  从传销组织方面来看,其将欺骗对象转为大学生,活动欺骗性、组织严密性、对成员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传销披上合法外衣,针对青年学生渴望梦想、敢于行动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放下面子创业”等颇具诱惑力的口号,使得多数参与传销的学生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与传销组织疯狂敛财相应的,是它密不透风的管理方式,由等级划分、邀约原则和奖励制度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此外,传销组织还通过“分享课”等给参与人员“洗脑”,由“成功人士”介绍经验,抓住青年人向往成功但缺乏社会阅历的特点,大肆灌输所谓的“成功学”和“营销理念”,用“3个月开宝马”等一夜暴富的事例蛊惑人心。一些新来者每天只吃两顿饭,一般是米饭和土豆,甚至是烂菜叶,还美其名曰“老板汤”;开展集体游戏如“诚实与勇敢”“传一毛钱”等制造热烈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接受密集培训,一些新来者便会从开始的反感转为认同,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施害者。
  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大学生陷入传销也暴露出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存在成功观和价值观的误区,择业时因缺乏指导而盲目。此外,高校松散的管理模式也为大学生参与传销提供了某种便利,实行学分制后,课堂内外的活动从原来的“以班为单位”变成“同班不同学”,学习和生活的独立性、自由度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联系较少。据报道,有的大学生为了传销旷课数月,而学校对此却不知情。
  为使大学生免受传销之害,笔者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防患于未然。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尤其注重培养大学生尊重法律权威的自觉意识;要认真思索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切合实际的素材增强思想教育的感召力和实际效果;教育部门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加强择业指导,防止大学生“出门即被骗”。
  建立预警监控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搭建传销违法犯罪举报网络,并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专门的信息员、联络员,扩大线索来源;教育部门接到的师生举报线索要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一查到底。
  坚持“标本兼治”。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坚持教育和打击相结合;针对性地规范就业市场,及时发现并查处传销苗头,阻断传销组织向大学生就业市场渗透。(徐泽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 (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指导

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要闻·规直打传】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斩断伸向大学生的传销魔爪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