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聚焦
新监管时代 食品谣言如何防控与治理
作者:孟刚
图片


    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孟刚 文/摄
  谣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遏制谣言进一步扩散?以“新监管时代 食品谣言防控与治理”为主题的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食品行业的相关领导和专家等近200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网络食品谣言的防控和治理。
  记者了解到,2018中国食品辟谣论坛由新华网主办,是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谣言危害不小
  近年来,食品工业有了较大发展,食品安全呈现总体稳中向好态势,但食品安全领域却成了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针对谣言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的分类显示,食品类别占比最高,高达45%。
  《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微博已经成为食品传播谣言的主渠道,其中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的主平台,占比达到了72%,微博占比达到21%。两者加起来有90%的传播量。
  谣言一旦在受众心里发生作用,给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特别在互联网时代,呈几何数级传递,危害较大。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巡视员王东在论坛上表示,食品谣言会给公众造成错误的食品安全信息,使食品行业被抹黑,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损,甚至使国家声誉受到影响。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应急处处长方晓华则认为,质量安全谣言产生的社会危害非常大,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恐慌,搞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而且容易对产业造成冲击,有的时候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比如2015年曾经传出“毒草莓”谣言,致使当年全国多个地方的草莓滞销,北京昌平区的草莓日销量下降了82%,销售价格下降了一半多,两周时间便损失了2600余万元。2017年初,一段两分钟的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谣言,让晋江紫菜行业损失了近亿元。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论坛上表示,谣言不仅仅是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消费者选择营养与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很多传谣的人自己也是受害者,听信了谣言以后,对于营养健康的选择就产生了误区,所以说,谣言最大的受害者是广大消费者。
源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司长高延敏表示,要清醒地认识到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是全社会的期盼。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说明当前的食品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存在差距,仍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2017年,某咨询公司发布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93.83%,与这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于信息的了解只有50%左右。对此,方晓华认为,谣言产生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最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在由政府、食品生产者、媒体、消费者构成的多元系统中,信息流动不均衡、不及时、不通畅是引发谣言泛滥的基础。
  此外,他还认为,网络空间自带的匿名化、低门槛、跨时空和去中心化特性,也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蝴蝶效应”。如2017年曾经传播的一个关于“蒙阴蜜桃喷防腐剂”的谣言,最初源于一个货车司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段10秒钟的视频,“掐头去尾”,把原本用于降温而喷施的清水说成防腐剂,结果给整个蒙阴蜜桃的销售带来了巨大影响,导致当地蜜桃大量滞销。这位货车司机最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且接受了相关处罚。
  方晓华还以农产品为例介绍了质量安全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标签化,谣言普遍自带“致癌”“有毒”“激素”这样的标签,用极尽夸张的词语吸引网民的眼球;二是视觉化,“塑料大米”谣言中是把相关图片移花接木,到“避孕药葡萄”谣言传播时,已经是小视频成风,可见,谣言更倾向于用一些视觉化的表现手段,使其看起来更“真实”;三是社交化,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比如说微信、微博,是目前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封闭性较强的微信朋友圈,更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张轶鹏表示,谣言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造谣者来说成本很低,惩治缺失,因此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惩治力度。
治理谣言需要社会共治
  多位专家在论坛上表示,食品谣言的防治需要政府部门有力监管,还需要企业、协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
  方晓华认为,谣言问题的最终治理有赖于全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共治局面的形成。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普及科学的质量安全知识,同时发布准确的权威的信息,讲好质量安全故事,提振公众的消费信心。
  “科普教育是抵制食品谣言的关键。”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表示,为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2015年8月,原食药监总局、农业部、质检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新华网成立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今年辟谣联盟聚焦大市场监管体系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食品辟谣的宣传工作,并在定期发布食品辟谣权威信息、及时开展线下辟谣活动、开展多项关于食品方面的科普活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权威的谣言查询平台等四方面发力。
  新华网政务大数据事业部总监吴新丽表示,互联网谣言不会很快消除,网络谣言其实散布在各个角落里,而且此起彼伏。在辟谣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及时发现和追踪谣言,继而观察其后续传播情况:它的传播特征是什么?规律是什么?什么“点”起了什么作用?通过对食品谣言的研判、规律、特点分析,建立谣言案例库,从而更有效地开展食品辟谣的宣传工作,最终还网络一片清朗的空间。
  针对超过90%的食品谣言来自于微信微博的情况,蒙牛集团事务副总裁黄忻提出,应针对微信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建立专门的谣言监测机制和处理机制,以便在谣言大范围传播之前能够进行遏制,这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的。
  高延敏还表示,食品谣言的防治,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有力监管,更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满意度和品牌的美誉度,筑牢食品安全公信力,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
  一些企业人士对高延敏的观点表示认同。益海嘉里集团公共事务总监王巍在会上表示,作为企业来讲,在面对谣言中伤的时候,应该勇敢地去面对。“打铁还需要自身硬”,企业要在生产过程管理等环节,能够经得起检验检查,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张轶鹏和黄忻均表示,自身产品的卓越品质是攻破食品谣言的利器,也是稳定消费者信心的基石,食品企业要做好自我管理和规范,继续发挥质量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监管时代 食品谣言如何防控与治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