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穷尽办法也要逮住这只咬人的虫子
作者:伊吾


    ■伊吾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置身“网”外。与工作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便捷、更多认知,但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甚至看不见的危害。比如隐私保护,比如财产安全。
  这并非耸人听闻。事实上,关于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已经不是什么新闻。究其原因,一些游走在网络当中的“黑灰产”无疑是幕后的黑手。更准确地说,一些专以搜集个人信息为主的爬虫软件,首当其冲。
  我们知道,繁荣的网络背后,并非是人与网络的简单沟通,这也就是那句著名的 “你无法知道网络背后跟你交流的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其实,更危险的是,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到底是人留下的信息,还是网络爬虫的痕迹。
  据相关专业机构调研数据,活跃的网络背后,真人访问占比仅为总流量的一半多一点,剩下的 “访问者”,都是非专业人士永远看不见摸不到的一只只“虫子”,你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你也无法看到它对你形成的危害。
  客观地说,网络爬虫并非都是坏虫子。当下,从网络爬虫的构成上看,五只“虫子”里,大约有三只可以算是好“虫子”,主要目的是搜集专题数据,制作主题报告,形成专业产品。而剩下那两只才是“咬人”的坏“虫子”。不过,对比以往,坏“虫子”的数量看似减少了,却并不意味着坏“虫子”的威力不够大。相反,随着网络防护的一步步升级,爬虫们的技术水平也日新月异,不仅具备了高持续性,同时在可变性等方面也有很大程度提升。此外,如果说这些爬虫以往更多注重数量上的搜集之外,现在则更多在“质量”上开始做文章,而与之相适应,爬虫的功能变得越来越专业,对某一方面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精准。社交网络的交流痕迹,购物网站的买卖信息,种种行为轨迹,已经足以为你描绘出一幅精准的个人画像,甚至准确的程度,会比你自己更像你自己。
  我们一直在为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备感困扰,却又常感无奈。而越来越隐蔽的网络爬虫甚至对专业人士来说,也常有头疼之感。那么,面对这只“咬人的虫子”,真的束手无策?
  互联网是个个虚拟的世界,虽然虚拟,一样需要秩序。专业的互联网从业者在网络当中的活动,往往会有自己的底线与规则。包括“爬虫”的软件编写者在内,哪些可以“爬”,哪些不能“爬”,原来是有边界的。但是,网络蕴涵的利益与日俱增,巨大的诱惑对“黑灰产”们的诱惑也日渐增大,原本的“行规”,看上去,已无法约束“爬虫”的爬行范围了。
  那么,靠每一个人的自我防范吗?不说虚拟的网络,即便面对实体的商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让每一个消费者成为某一门类产品的专家都不现实。面对无形的互联网,你能要求消费者怎么做?
  靠法规吗?规则的特点,就是永远存在滞后的问题,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互联网,面对那只不断变异的爬虫,你怎么制定一个到位的法条,牢牢地按住那只“虫子”,让它无法继续作恶?
  其实,从根源上看,所谓的爬虫,不过是网络上一个个获取数据信息的程序,背后永远是各怀目的的一个个主体,虚拟网络中完成的,不过是这些背后主体想要得到的利益。斩断非法的利益链,或许是在加强网络自我约束、提升消费者防范意识、细化法规监管内容之外,我们能够最大程度限制网络当中那些恶意爬虫 “咬人”的办法。
  这并非不可行。爬虫活跃的平台,资金流动的方向,是可以、也必须有所控制的。每个平台端口发生的异动,每个平台上出现的恶意交易,每笔异常资金的流向,想要有所控制,绝非没有办法。
  变,是人类社会恒定的主题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也永无止尽,恶意程序对消费者的困扰也一定不会有停歇的时候。但是,即使在变,面对这些恶意的爬虫软件,我们也仍有耐心与决心,穷尽一切手段,去逮住这些咬人的“虫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穷尽办法也要逮住这只咬人的虫子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