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改善主观意愿 别把评测引导变误导
作者:倪敏


    ■倪敏
  面对市场上几十甚至上百款同类产品时,消费者常会为选择困难而发愁。而近些年不断涌现的第三方评测平台,或许能帮你一个忙。
  这些第三方评测平台的评测品类,大到汽车,小到生活小用品,看上去已经无所不包。从积极的角度看,通过对这些产品测试评级,在品质、价格、服务等方面,不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购物参考,同时还可以对企业形成一种监督,促使企业及时发现自身产品存在的问题。
  然而,让人不愿看到却必须正视的是,目前的第三方评测尚处于自由生长阶段,评测机构鱼龙混杂,评测能力、评测质量良莠不齐,评测方法没有统一标准,评测过程也并未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很多评测是部分媒体、个人博主依据产品使用感受进行的比对与推荐,偏于主观感受。样本数量也极其有限,同时,这些所谓的评测基本是在非专业非规范流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难保其评测具有科学性。这样的评测,不仅有可能让消费者一头雾水,更被业内人士斥为不专业。而更重要的是,有些评测不仅方法不专业,流程不规范,甚至因为利益问题,带有强烈主观偏向。这样的评测结果,就已经不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严重误导,甚至会不会给消费者权益带来潜在侵害了。
  如何使评测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这并非没有专业样板去参照,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消费者报告》。为了确保公正,这家评测机构自己匿名购买所有评测产品;为了保证客观,他们只依靠自己实验室的评测结果;为了做到第三方,他们拒绝所有厂商的广告,甚至不接受投资入股。而国内同样也不乏这样的评测机构。比如中汽中心常年进行的C-NCAP、C-ECAP,都是通过匿名、自费购买产品,而后依托其专业评测能力及设备进行评测。应该说,这样的评测无疑会更趋公正。
  此外,依法合规进行评测是保证评测结果客观、专业和公正的必然途径。在我国,专业评测机构不胜枚举。其评测程序一定是依法规而定,所以,至少做到仿效、或者直接依托专业机构的评测程序方法,应该是保证评测更加可信的重要前提。
  当然,“徒法不足自行”,法律在市场规范环节所起的作用只是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繁复的商品,完全依托独立专业第三方进行评测,显然也非现实之举。因此,加强行业自律以及行政监管,尤其是改善主观意愿,也就成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否则,依然无法形成最充分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改善主观意愿 别把评测引导变误导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