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健康时评
“管”“法”缺位致月子中心乱象丛生
作者:任冬雪


    ■任冬雪
  从北上广到三四线城市,各地纷纷兴起了各种档次的月子会所。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 《中国月子中心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7-2022年)显示,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以月子会所为代表的母婴保健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范围成规模的月子中心超过700家。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准入门槛偏低,产后母婴保健康复行业乱象丛生,亟须依法依规加强监管。
  笔者近日咨询多家月子中心发现,这些月子中心服务项目名称千篇一律,要价却差距悬殊,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月子中心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由谁来制定并监管?
  据了解,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产后母婴保健康复机构监管没有明确的规定。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2015年11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发布的《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和2017年9月1日起实施的《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而在《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没有对这类机构的监管及法律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其注册登记和餐饮部分归口市场监管部门,环境场所卫生则归口卫生部门,同时还涉及人社等多个部门。
  《要求》针对我国母婴保健服务行业的特点,对月子会所准入机制提出了一定要求,如月子会所必须有专业的上岗人员以及护士和医生,这三种类型的人员必须配备上岗证以及护士证和医师资格证。但业内人士分析,这一准入标准并不高:请一个兼职的医生,招一些护理专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实现。而对于产后康复机构的经营者的标准就更低,几乎是无门槛,做家政的可以开,做美容的也可以开。且目前该行业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缺失,月子中心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以及收费标准由其自行制定,一边当运动员,一边当组委会,这种“无章可循”的管理和服务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最终毁誉的是整个行业。
  近年来,由月子中心引发的消费维权案件频发。这一客观现实反映了母婴保健服务行业迫切需要依法加强监管。应尽快修订完善《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母婴保健康复机构纳入法制轨道;明确行业服务标准与收费标准,继而推动母婴保健康复行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1 版:食品·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管”“法”缺位致月子中心乱象丛生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