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这个自主品牌打破了
作者:博文
图片
图片


    ■博文 文/摄
  “快看,好刺激,如同置身于电影里的画面一样,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1月28日,14时,原本处于安静状态的亚洲最大的垫江试验场突然一下热闹起来,驾驶车辆穿越火圈、在并不宽阔的跑道上交叉追逐、甩尾入库动作等诸多极限驾驶的汽车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让现场观众惊叹连连。
  正是大雪节气前夕,虽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下午时段,可记者将围巾、帽子、羽绒服全部上阵,却依然难挡寒风凛冽。
  伴随着寒冷天气而来的是前一天预演结果:有9辆车未能通过最终考核。
用更高的门槛挑战自己
  作为世界公认的权威纪录认证机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公平性、尊重和包容性获得了各个国家及地区的认可。
  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所长梁锋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自动驾驶技术受到“环境感知、分析决策、行动控制”三大系统复杂制约,“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这项挑战更是对参与挑战的自动驾驶技术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记者了解到,为了展现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信心,仅时隔一天后,长安汽车共派出更多自动驾驶汽车参与挑战。无论从车辆参与规模,还是挑战难度而言,此前在这个领域还未有车企能够做到。
  为了在比日常城市标准车道还要窄12%车道行驶,长安汽车为这些参赛车辆进行了“私人订制”。在传感方面,长安汽车将车道线横向距离和前方车辆的横向距离探测精度由20cm提高到接近5cm,前方车辆纵向距离精度由1m提高到接近10cm;决策控制方面,将响应精度由之前的5%提高到了接近1%,保障自动驾驶车队在行进中的一致和稳定。
  经过长达半个小时的紧张测试,共55辆长安CS55组成的自动驾驶车队紧紧排成了一条线,车队在直道弯道中交替切换,井然有序地在试验场的高环道路上保持匀速行进,顺利通过全程3.2公里的距离,打破了此前40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科技解放双手是空话?
  我何时能够开上无人驾驶车辆?
  本次自主品牌在无人驾驶领域挑战成功,也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领域的关注度,不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因无人驾驶目前受驾驶技术、信息安全、法律伦理等客观因素限制,相比于此,或许局部范围的自动驾驶消费者更易触碰。
  在本届长安汽车技术开放日中,长安汽车展示了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智能化成果。其中,展出和可供体验的APA4.0代客一键泊车系统更是走在了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前列,已经能实现包括水平泊车、垂直泊车、斜列式泊车和水平泊出等多种场景的车辆进库或入库动作。
  在现实生活中,相比起向前行驶,向后倒车往往成为考验着一个驾驶者车技过关与否的“困难点”。而有了这一项技术,倒车从此不再是人们的负担。
  “在新CS75、CS85运用的APA4.0泊车系统包含12个超声波雷达,1个控制器,实现了车辆通过单边或障碍物寻找车位的能力。”长安汽车智能驾驶产品应用开发工程师王鹏辉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抓紧研发APA5.0泊车系统,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车生活体验。
  王鹏辉表示,再用不超两年的时间,APA6.0泊车系统有望进入商业化领域。这个功能是泊车自动驾驶领域的最高级别,车辆在进入停车场后,实现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的功能,送车、取车都依靠车辆自行完成,彻底解决消费者停车难的困扰。
  巧合的是,实现最后一公里完全无人泊车功能,也是荣威MARVELX概念车的设想。相比起在“新四化”领域更为保守的外资品牌,自主品牌已悄然之间占据了上风。
还在使用物理后视镜
  如果一辆车,没有了后视镜,你还敢开吗?
  听到这个问题,即便你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老司机,相信也无法驾驭如此特殊的“问题”车辆。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长安汽车第三届技术开放日现场就看到了一辆缺少了“耳朵”的车在行驶。
  众所周知,由于汽车构造的原因,车主驾车时车两侧和车辆后方很难直接观察到,此时后视镜就成为了车主知晓后方车况的必备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计划要取消后视镜呢?
  据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普通物理后视镜从车身轮廓线向外辐射大概15度左右,这就导致了在驾驶时势必会出现盲区,而这样的因素出现就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车辆行车安全性就有一定风险。
  原来,车辆后视镜并非完全取消,而是以更为先进、体积更为小巧的摄像头来代替,在车内两侧位置加装两块显示屏。如此一来,车身轮廓线向外辐射角度升至近50度,大幅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此外,摄像头弱光补偿技术还可大大缓解傍晚、隧道、后车用远光灯带来的视觉困扰,任何时候都可将更加清晰的画面呈现在车内。
  稍显遗憾的是,由于国内交通法规明确要求间接视野装置,目前摄像头后视镜并不属于这一范畴,所以还无法有这样的车辆上路行驶。
  对此,梁锋华透露道,目前欧洲和日本已经准许这样的车辆上路行驶,像奥迪e-tron和雷克萨斯ES已经规模化生产这样的车辆。据了解,目前国内相关单位正在努力推进相关法规的调整,期待国内消费者可以尽早驾驶这样的车辆上路。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2018中国消费·维权高峰论坛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这个自主品牌打破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