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健康说说
小心“生长痛”避免骨肉瘤误诊误治
——访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牛晓辉
作者:孙燕明


    ■本报记者 孙燕明
“骨肉瘤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恶性骨肿瘤,我国每年新发4000至5000例。该病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就诊时大多数患者已是肿瘤中晚期,容易发生早期肺转移。由于骨肉瘤的早期症状与生长痛相似,很多骨肉瘤患者及家属误以为是生长痛,未能早发现、早诊治,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最后不得不接受截肢,甚至最后死亡。”近日,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牛晓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2017年6月,有位母亲带着刚参加完中考的孩子到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门诊就诊。母亲告诉牛教授,孩子右大腿近膝盖处疼痛快6个月了。牛教授给患者安排了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患者很快被确诊为骨肉瘤,同时还被诊断出多发肺转移瘤。牛晓辉表示,一般骨肉瘤的就诊时间大多数是在出现症状后1至3个月,延后就诊可明显增加局部肿瘤负荷和全身转移。不过幸运的是,这名患者接受了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最终成功保住了肢体,避免了截肢,肺转移瘤也通过外科手术全部切除,至今仍无病存活。
  牛晓辉介绍说,骨肉瘤在医学名词里,全称是经典型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我国骨肉瘤年发病率为2/100万至3/100万,占人类恶性肿瘤的比例很低,只有大约0.2%;大约75%的骨肉瘤患者发病年龄在15岁至2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4∶1,这种差异在20岁前尤其明显。绝大多数骨肉瘤发生在四肢,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即膝盖周围;其次是肱骨近端,即肩关节。这三个部位大约占到所有肢体骨肉瘤的85%,严重威胁患者的肢体健康。目前,骨肉瘤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骨骼活跃生长、免疫力下降、接触放射性物质、良性骨疾患的恶变、病毒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在临床上,有很多骨肉瘤患者误以为是生长痛,未及时就诊,延误了病情。”牛晓辉表示,生长痛与骨肉瘤疼痛容易混淆,但存在明显的差异。生长痛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在膝、小腿和大腿的前面,偶尔会发生在腹股沟区,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膝关节或骨骼疼痛。疼痛的部位无红肿或发热现象,而且疼痛几乎都在晚上发生。白天由于儿童的活动量比较大,即使感到不舒服,也可能因为专注于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觉。骨肉瘤的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膝关节周围局部疼痛,但不是肌肉疼痛,而主要是骨骼疼痛,起初为间断性疼痛,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尤以夜间为甚,随后病人就会出现局部肿块。有些病人还会出现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甚至出现静脉曲张,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骨折。
  “很多医生对骨肉瘤的诊治不熟悉,也是被延误诊治的重要原因。”牛晓辉说,因为发病率低,不少市级甚至省级医院的医生每年能见到的骨肉瘤病例都不足5例。由于诊断与治疗经验不足,有些患者到医院就诊,医生没有安排影像学检查,或者即使安排了拍X片,但是没有被及时发现,也会导致延误诊断。骨肉瘤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肢体及生命健康,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国内除了几个著名的骨肿瘤诊治中心外,很多病人在非专业诊治中心接受治疗,但长期以来没有相关医疗指南指导规范化诊治。去年4月22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发布了国家级指导性文件《CSCO经典型骨肉瘤诊疗指南》,并组织权威专家到全国各地巡讲。其目的就是使更多的医生深入认知骨肉瘤,使病人在就医之初就能得到合理恰当的诊治。
  骨肉瘤患者有多大希望存活?牛晓辉解释说,欧美国家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大约为70%至85%,我国各骨肿瘤诊治中心的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平均为50%至60%。近年来经统计,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7%,保肢率达到90%。
  牛晓辉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出现四肢或躯干即运动系统疼痛,应及时到有经验的骨肿瘤诊治专业机构进行诊治。骨肉瘤患者及家属完全没有必要认为这种病是不治之症,只要及早发现和及早诊治完全可以治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 版:保健】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心“生长痛”避免骨肉瘤误诊误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