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揭露传销谎言 反制传销洗脑
警惕系统洗脑与赌徒心理
作者:黄兴年


    

■黄兴年
  最近几年,毕业季常会有大学生误入传销组织的事件爆出,还有误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面对家人、警察的解救,仍旧因憧憬发财而不愿跟随家人回去的奇怪现象发生。
  或许不少人以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读过揭露传销术的文章,也大致知晓传销的基本套路,完全有能力识别传销的骗人把戏,自然就会与传销绝缘。然而,从多年来的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传销组织中既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有阅历丰富的生意人、大学教师等。面对纷繁复杂的传销伎俩以及不断更新升级的歪理邪说,要真正做到绝对免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销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衍生出“南派”和“北派”等模式,有的进行人身控制,有的打感情牌,都会对参与者进行全方位洗脑,让其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在传销体系的逻辑中,都强调邀约亲朋好友,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错过发财机会。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邀约方式也从打电话、当面拉劝,发展到利用征婚、求职平台发布虚假信息等。再加上系统“洗脑”以及参与者的赌徒心理作祟,让传销活动陷入极易死灰复燃的怪圈。
  在媒体披露的众多案件中,陷入传销者,除经济因素外,希望得到他人认同、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正因为如此,传销组织的骨干成员会通过了解新加入者的目的、追求等信息,精准地知晓其偏好,采取有针对性的系统“洗脑”,逐步让新加入者完全信服传销组织的所谓理论。
  例如,传销组织新人到来之前,推荐人要提前把新人的详细情况告诉传销组织的基层负责人,根据新人的特点安排经验丰富的传销骨干和推荐人去接人。
  为了让新人适应乃至认同传销,传销组织会编织出一个温馨的小团体,让新人产生回家的感觉。从接车入伙的那一刻起,“家”里人就无微不至关心“新朋友”。“家”里还经常组织心理分享、开心一刻等活动。在充满人情味的家庭氛围中,新人不由自主地对“家长”推心置腹,跟身边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传销组织还会带新人听课,从思想上对新来者进行洗心革面,大谈所谓的成功人士如何奋斗,取得了哪些业绩与报酬,并强调只要努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成功,点燃“新人”投入传销团伙的狂热欲望与现实冲动。在狂热欲望的刺激之下,新人往往会因传销的成功公式而激动得五迷三道。
  传销组织为了进一步强化对参与者的激励,让其愈发狂热,还会定期组织分享会,让“成功人士”穿金戴银现身说法。“美好未来”还远不止于此,传销组织还会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给新人展示“4个发展期”“五三二奖”等更加诱人的发展前景,鼓吹瞬间就可成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
  传销组织总是吹嘘他们是一个改变人与促使人快速成功的行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能够学到在大学里都学不到的知识与成功秘笈。核心的手段就是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让大家尽情表演。譬如鼓励传销人员踊跃上台推荐自己,谈自己加入传销组织前后的经历和感受。每个讲演者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谈到感人处甚至痛哭流涕,场面非常具有鼓动性。这种作为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年轻人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渴望,让他们感到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哪怕是躺在地铺上都要勾画以后的“美好蓝图”。
  经过一套“洗脑”流程之后,仍然会有部分人并不真正认同传销。即便如此,这些人之中仍然有人投入传销活动。在这些人中,既有赌徒心理作祟,也有报复心理使然。
  过度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促使一些人不断放大心中“搏一搏,单车变豪车”的赌徒心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自我欺骗、自我麻痹,认为“别人能干,我也能干,毕竟法不责众”。绝大多数人虽然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在实际中仍抗拒不了眼前的诱惑,掉进传销陷阱被骗钱后,往往会有一种只要发展下线就有机会把钱捞回来的心态,从而在传销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有人认为,传销就如同击鼓传花,都知道总会有停止的那一刻,但只要自己高度警醒,就可以赚一把后先行退出。
  此外,一部分人在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后会产生报复心理,将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转嫁给别人,并从中取得物质与精神补偿。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办公室)指导

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主办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规直打传】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系统洗脑与赌徒心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