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多起自燃事故引发消费者担忧——
三把火 能否烧出安全的新能源车
作者:吴博峰
图片
图片


    图一: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电池本身确实存在着一定自燃比例。吴博峰/摄
图二:目前业界正在研究全固态电商,将有效避免刺穿隔膜问题的发生。
■本报记者 吴博峰
  2019年春天,一路高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4月以来,全国多地爆发了多起新能源车自燃事件:特斯拉、蔚来汽车和比亚迪三个汽车品牌,其旗下车型分别出现了在静止状态下的自燃问题。
  车辆被大火吞噬的画面不禁在提醒着人们:解决新能源车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
  眼下,查找问题根源,帮助消费者恢复消费信心,成为当下摆在新能源汽车业界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场势在必行的“救火行动”
  近年来,备受政策和市场热捧的国内新能源车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产销量数据再次刷新,蝉联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全新品牌全新概念纷然而至……
  在整体市场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一举成为各细分市场增长“独苗”,领跑国内车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方预测,今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至少突破160万辆。从今年第一季度产销数据来看,完成这一目标似乎没有太大难度。
  事实上,市场发展离不开消费群体的认可,尤其是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新能源车。
  然而,当多起安全事故发生后,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一时不禁愕然。
  4月21日,上海市徐汇区,一辆停放在车位内的白色特斯拉突然自燃,迅猛的火势还殃及了其他车辆;4月22日,西安蔚来授权服务中心,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发生燃烧;4月24日,武汉市,一辆比亚迪e5起火……
  烧在新能源车身上的这几把火无论是给消费市场还是资本领域都带来了不小影响。据悉,受近期新能源汽车事件影响,国内多家燃料电池板块股票出现持续性下跌。“我五一假期已经接到不下10个电话,问题全部集中在近期发生的新能源车自燃事故方面,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车辆安全问题的广泛担忧。”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自燃事故自然会使新能源车主神经紧绷,汽车企业有责任向消费者对事故的发生作出解释,还原事情真相。
  正如王秉刚所说,安全问题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消费者的驾乘安全。
电池发展别仅盯着续航里程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增长以及保有量持续上升,新能源车自燃事故也随之增多。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统计显示,2018年,国内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就多达40余起,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注意到,以上三起电动车自燃事故均是在车辆静止状态下发生的,即车辆在未启动时引发了火灾。因而,矛头几乎全部指向了新能源车动力电池。
  王秉刚表示,引发新能源车自燃的诱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为充电环节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车辆此前经过撞击导致电池受损,这需要专业人员全方面地了解车辆情况后才能做出判断。
  截至记者发稿时,蔚来汽车公布了初步调查结论:该车辆在送修前底盘曾经遭受过严重撞击,导致动力电池包左后部外壳与冷却板大面积变形。电池包内部结构在被挤压的状态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短路,最终引发火情。
  那么,这次撞击到底与自燃存有多大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孙立清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单体电池存在着十万分之一的燃烧率,一辆电动车普遍装有7000多节电池,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电池本身确实存在着一定自燃比例。但在短短几天内,不同品牌之间发生情形一样的事故,显然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谈及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人们会首先想到续航里程。孙立清表示,从技术上分析,一些电池厂商为了追求所谓的高续航,刻意降低锂离子电池隔膜厚度,从而减小正负间距,当车辆发生撞击和从一定高度冲下时,就较容易造成刺破隔膜,为以后使用埋下隐患。
  看似不起眼的隔膜虽然只是动力锂电池内的一层薄膜,但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电池内阻、循环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能。
  针对此次事故,日前蔚来汽车官方提醒,如果发现电池冒烟着火,应在确保人员安全后以大量的水对起火烧穿破损位置进行喷淋。
  对此,孙立清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表示:“如果是因动力电池引发的大火,建议在确保人员安全后报火警处理,由于电池属于无氧燃烧,这种大火实际很难扑灭,所谓‘大量’的水也不是车主在一般环境下可以获取的资源,如果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灭火,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动力电池标准有望日趋严苛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动力电池推出了多个国家标准,在制约违规行为和市场乱象、提升动力电池产品品质等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王贺武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人们在关注新能源车安全事故的同时,更希望未来可以驾驶到更安全、稳定的新能源车辆,这种诉求会倒逼有关部门继续出台或提升现有标准。
  自新能源车推广以来,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仅就动力电池部分,任何内部杂质产生都可能会导致电池在不稳定工作状态下运行。
  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锂电池行业新国标,即《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本)》,新政在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含配套)项目的同时,对生产工艺、装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也设立了九大“门槛”,提出应具有电池正负极材料中磁性异物及锌、铜等金属杂质的检测能力,检测精度不低于10ppb。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征求意见稿》),在鼓励的产业中,对新能源材料、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电动汽车产业链相关部分作出了指导。而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方面,《征求意见稿》对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电池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王贺武表示,新国标的实施,将促使锂电池厂投入更多技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车评台·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把火 能否烧出安全的新能源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