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将客厅、储物间、厨房等不具备居住功能的空间,改造成单间进行出租,使原有房屋从两居变三居、四居,这是不少房产中介公司普遍的做法。近两年,为减少安全隐患,北京等地的相关部门一直都在治理群租房、隔断房等违规行为,但是屡治屡有,屡禁不绝。近日,蛋壳公寓在北京的房源被曝出把隔断房对外出租,再度引发租房人群的热议。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孙蔚
安全隐患突出
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远不止蛋壳一家长租公寓品牌在北京有隔断房房源,几乎所有房屋中介公司都有隔断房在出租。
记者跟随刚毕业一年的大学生陈小雨(化名)来到她在北京六里桥附近租住的“家”,原本这是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东南角为客厅,客厅东侧为厕所,两个卧室分别位于房屋的东南角和东北角,厨房位于北侧。小雨表示,中介将房子南侧的客厅打了一个隔断板,两室一厅就变成了三室一厅。这个单独隔开的小卧室,加上客厅的阳台一共12平方米。
记者敲了敲小雨住的3号屋外侧墙壁,发出的声音确实比实体墙回声大,从墙面的接缝处,可以明显看出是自行搭建的隔断。剔除隔断的空间,该套住房剩下的公共空间大约6平方米,用来存放鞋子、柜子等物品,摆放的东西十分拥挤,室内光线昏暗。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北京门头沟某小区的一套出租房中,记者看到该套房有4个房间,但客厅只有几平方米,仅能容下一套简易桌椅,房间的公共区域仅剩下过道,光线阴暗。用手轻叩紧邻客厅的一扇墙面,回音较大,并不像实体砖砌墙面,但外观上并不能看出明显差别。
在问及该房间是否是隔断房时,带着记者看房的中介人员并没有正面回应,而是表示,通常中介会将业主的房屋进行装修升级,如果房间的客厅相对宽敞,会改造成卧室进行出租,并将这种隔断房称之为“优化间”。“实际上,这种过于密集改造的隔断房是政府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例如80平方米的五居室、90平方米的六居室等,这些隔断房一是居住密度过大,杂物大量堆积;二是打隔断的材料不安全,很容易发生火灾,非常影响周边住户的居住环境。”一位集中式长租公寓品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黑中介坑人
正因为是游走在政策边缘的“副产品”,隔断房的管理愈发显得混乱,隔断房在很多租客眼中与“黑中介”几乎直接挂钩。“很多小型不规范的中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中介,和租客在合同上玩文字游戏,以此来牟取暴利。以隔断房来说,他们以‘政府拆除’为理由,要求租客搬离而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甚至还威逼利诱,黑掉租客的押金,这其实也是现在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的方面。”某长租公寓品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小张就是这样被黑中介坑了一把。他以2390元/月的租金租下了北京海淀区的一间卧室,但住了没几天后,相关部门上门查访,告知其租住的房间是隔断房,几天后会被拆除。街道办事处明确告知小张,依据北京市六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房屋管理的通告》和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要求,该房间被认定为隔断房,属于违法群租行为。
面对即将无处可住的困境,小张向中介公司提出退租,但中介公司各种推诿,称拆除是政府行为,不是中介公司的责任,不仅不退还小张的押金,甚至连他预付的租金也不退回。小张屡次找中介人员理论,一直没有结果,甚至被中介人员直接拉黑,再也打不通电话了。
违约责任不清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由中介公司提供的房屋租赁合同通常都有免责约定,常常令租房人很无奈,也很难维权。比如,合同中约定:因不可抗力、政府行为(如政府部门要求调整房屋现有户型)、行政命令、裁定判决执行等原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合同自行解除,双方互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这是否意味着如果隔断房被政府拆除,中介公司就可以免责呢?
大成律师事务所卢明生律师对记者表示,根据2013年北京市印发的《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北京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且应当以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分割出租。他表示,该通知明确提出不允许打隔断。
北京市东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松则认为,在双方合同签署前,北京相关部门已经不允许为隔断房提供经纪服务,如果中介公司仍私下操作并导致租赁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已构成违约,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李松认为,“政府部门要求调整房屋现有户型”是由于中介公司的过错造成的,政府行为是合法的,应由中介公司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