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入夏,荔枝大量上市。孙燕明/摄
图二:专家提示,食用荔枝每天不宜超过300克。
■本报记者 孙燕明
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吃荔枝,然而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如果不注意食用总量或不了解自身是否适合食用,都可能诱发“荔枝病”。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左小霞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荔枝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荔枝产区的春夏收获季节,主要是引起低血糖症,也曾出现进食荔枝后过敏、低钾血症致室性心律失常等个案。
“荔枝病”诱因及表现
荔枝也叫离枝、丹荔,属于亚热带水果,与香蕉、菠萝、龙眼并称为“南国四大果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写的《中国食物成分表》显示,100克荔枝果肉能够提供71千卡能量,含有16.6克糖类、0.9克蛋白质、0.2克脂肪、0.5克膳食纤维、10微克胡萝卜素、2微克维生素A、0.1毫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41毫克维生素C、1.1毫克尼克酸、1.7毫克钠、24毫克磷、151毫克钾、12毫克镁、2毫克钙、0.4毫克铁、0.17毫克锌、0.14微克硒、0.16毫克铜、0.09毫克锰,这些营养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祖国医学认为,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胃寒疼痛、疝气疼痛,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同时具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的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荔枝具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并能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左小霞表示,荔枝这种水果虽然好,但食用不要过量,多吃荔枝容易诱发“荔枝病”。这种病刚开始时,患者症状为饭量大减,多在清晨发病,突然出现低血糖症。该病临床表现通常为头晕、头痛、心悸、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手脚冰凉、出大汗,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口渴和饥饿感,或发生腹痛、腹泻症状,少数严重患者可突然出现昏迷、阵发性抽搐、脉搏细速、瞳孔缩小、呈间歇性或叹息样呼吸、皮肤紫绀、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出现神志昏迷、抽筋、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荔枝病”症因及救治
“荔枝病”多发于儿童,有关吃大量荔枝后出现发病甚至死亡的事件不仅在中国出现,在印度、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均有报道。
左小霞分析说,“荔枝病”实质上是一种低血糖症,导致低血糖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荔枝中含有降低血糖的毒素。2017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印度和美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报告指出,“荔枝病”的元凶是ɑ-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和次甘氨酸A,这两种物质是能够降低血糖的毒素,摄入过多会引起低血糖,甚至产生晕厥。
第二,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其中果糖占很大部分。果糖进入消化道以后,很快就被胃肠道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果糖不能直接被机体利用,必须经由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才会直接被机体利用。一旦过量食用荔枝,便会有大量果糖等待肝脏进行转化,如此一来,果糖转化酶就会供不应求,致使大量的果糖充斥于血管内,既不能及时转化为葡萄糖,又不能被机体利用,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第三,由于过量进食荔枝,影响了食欲,更重要的是血液中的果糖掩盖了人体的饥饿反应,致使机体得不到及时的营养供应,而导致人体血液内葡萄糖不足,就容易导致“荔枝病”。
第四,由于年幼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比较容易食用过量。同时,儿童的代谢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再遇上有些孩子身体弱、营养状况不好,没有足够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相比成年人抵抗毒素的能力较弱。
左小霞强调,一旦发生“荔枝病”,如仅有头晕、乏力、出虚汗等轻度症状,可服用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纠正低血糖,补充生命必需的葡萄糖;如果出现抽搐、虚脱或休克等症状,应及时送医院治疗,给予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高浓度的葡萄糖;严重患者应立刻静脉补充25%至50%葡萄糖溶液,可迅速缓解症状,治愈后不留后遗症。
吃荔枝每天不宜超过300克
“吃荔枝只要不过量,一般不会引起身体不适。”左小霞说,人们食用荔枝时,应间隔食用,一次吃2至3颗,一天数次,就不会出现低血糖。吃荔枝具体多少合适因人而异,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一般不宜超过300克,儿童一次不宜超过5颗。其实,吃所有水果都应适可而止。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推荐,成年人每天的水果类食用量为200至350克为宜。
左小霞特别强调,有肝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的患者吃荔枝应慎重,有溃疡性结肠炎、荔枝过敏、热性便秘和痤疮、上呼吸道感染和咽喉炎、牙龈肿痛的患者吃荔枝也要谨慎;老人、幼儿及体质虚弱者也不宜多吃荔枝。
多吃荔枝会影响别的食物种类摄入,食物营养均衡才有利于健康。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每周不少于25种,这是食物种类最基本的要求。每日进食水果也不要仅有荔枝。
“人们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左小霞表示,如果空腹吃荔枝后,一定要按时吃下顿饭。荔枝吃多了以后,会感到甜得有点发腻,觉得胃里饱胀,于是很多人下顿饭索性就不吃了。其实,这样做才是患“荔枝病”的重要原因。
从临床实践来看,人们吃完荔枝并不会马上发病,很多人因为下午吃荔枝过多,晚上就不吃饭了,结果次日凌晨发病的人比较多。水果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既可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学物,同时也不会因为一餐吃得过多不好消化。
目前,食物过敏的人群比较多,在水果中对芒果、桃、荔枝过敏的人相对较多。对荔枝过敏的人要禁食或慎食。
既然多吃荔枝能降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是否有益?左小霞解释说,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发现吃荔枝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很多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不仅血糖高,还容易发生餐前低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多吃荔枝受到的伤害会更大。
左小霞表示,人们多吃荔枝容易上火,会出现早晨起床时眼睛分泌物增多,大便较干燥且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较长,皮肤会变得比较干燥,还会出现口舌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适量服用绿豆汤、绿茶水、金银花茶、凉茶等可以缓解上火症状。另外,将新鲜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里冰冻后食用,不仅可以防止虚火,还具有醒脾消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