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7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统计分析结果。数据显示,汽车消费投诉依然是投诉热点,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32062件,涉及汽车的投诉16389件,同比上升26%,汽车及零部件成为投诉量最多的商品。
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销售时隐瞒刮蹭、补漆、漆皮受损等汽车真实情况,甚至存在事故车、问题车二次销售的问题。
二是汽车本身质量不过关,如在保修期内就出现发动机漏油、烧机油、车辆异响、故障灯常亮等。
三是维修质量差,售后服务无保障。有些修理厂人员技术水平不够,车辆多次送修仍不能排除故障,维修服务质量差。一些4S店在维修过程中,使用的零配件质量无保障,有的甚至虚构故障情况,诱使消费者更换零配件,或不按约定使用原厂配件,使用劣质或假冒零配件,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是消费者贷款提车时被加收金融服务费,车辆交付后长时间不交付汽车合格证。
五是合同纠纷,经销商没有尽到告知合同条款的义务,在合同条款中对于消费者和销售商在权利义务约定上不明确、不对等,违约后承担的赔偿责任不清,存在经销商单方面加重消费者义务、排除消费者权利、减免经营者责任的现象,出现消费纠纷时消费者不能有效维权。
六是捆绑销售车险,大多数经营者要求必须在4S店购买指定保险公司的车辆保险。
七是消费者举证难、鉴定难、协商难、求偿难、投诉解决难、诉讼时间长。出现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势单力薄,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时间面对经营者的销售、售后、法务等工作人员,而经营者和生产厂家不能正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相互推诿扯皮,使得双方难以通过协商解决消费纠纷。
此外,汽车生产质量、销售合同、广告宣传、金融服务、发票收据、售后服务等涉及不同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进行投诉时,处理环节多,花费时间长。
●链接
典型案例一 消费者陈女士于2019年3月1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某4S店购买了一辆某品牌多功能旅行车,因车辆在行驶中8天出现7次“未能获得完全的传动功率”故障码,于3月9日送修。4S店经检修确定为变速箱电脑板故障,并同意为消费者更换变速箱,但变速箱需要到德国预订,且到货时间难以确定。陈女士认为购买的新车刚上路就出现故障,且车辆一直未修好,遂投诉至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江苏省消保委接诉后与该经营者取得联系,经营者坚持按照《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提供售后服务,拒绝消费者的退换车诉求。省消保委结合有关汽车专业人士意见,认为该车存在质量瑕疵,经营者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承担瑕疵举证责任,并依据国家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履行退货、更换或者修理义务。经省消保委工作人员多次调解,经营者同意为消费者更换车辆。
典型案例二 2019年2月2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消费者协会青云分会接到消费者任先生的投诉,称其于2018年11月15日在云南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了一辆汽车,行驶500公里后变速箱异响,行驶2500公里,发动机出现故障,到该公司报修。该公司售后维修部拆修检测了5天但仍然未告知具体故障原因。任先生认为不合理,要求商家退款无果后投诉至青云分会,希望青云分会帮其解决难题。接诉后,消协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了解情况,经商家多次检测,确定发动机故障的原因,在消协工作人员的努力下,2019年2月27日,商家最终同意全额退款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