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顺口溜中看变化
作者:钟小平 朱海
图片


    ■钟小平 本报记者 朱海
  作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省瑞金市约11.3万人参战,5万多人牺牲。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瑞金市先后流传着多个不同版本的顺口溜,见证了当地市场由乱到治、从萧条到繁荣的历史变迁。
  “封建专制,昏天黑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这首顺口溜,折射出瑞金7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瑞金县志》显示,建国初期,瑞金的持照经营户只有741户,年营业总额不足160万元。而如今,瑞金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已突破3万户,实现3年翻番的目标,2018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高达168亿元。
从凭票购买到智能终端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瑞金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吃饭凭粮票,穿衣凭布票,点灯凭油票,要是没有票,统统活不了。”谈起票据时代,今年72岁的瑞金市市民杨荣基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时经济落后,商品匮乏,作为“家用电器”,电筒成为姑娘们结婚时的必备嫁妆之一。“电筒手表收音机,尼龙袜子羊毛衣,要是少一件,不会嫁给你。”这首顺口溜曾在瑞金农村传唱一时。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开始出现。尽管社会上存在“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的传统观念,有的还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但个体经济逐步壮大,集贸市场日渐繁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直至1986年,瑞金城乡个体工商户达5030户。当时的市场统计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原瑞金市工商局工作了30多年的钟天兆至今还记得,一些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来到农村兜售“刷锅把子、针线扣子、洗脸盆子、拨浪鼓子”。清脆的铃声、悠长的吆喝声,吸引了不少农村姑娘。因为向往城镇生活,有的姑娘发誓:“宁嫁城里的鼻涕糊,不嫁乡里的村干部。”城乡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城乡个体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适时引导,一些个体户纷纷转为企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时代要求,独资、合伙、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工商登记资料显示,至2013年年底,瑞金有各类企业3000多户,其中私营企业占90%。瑞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吃的是鸡鱼肉蛋,穿的是绫罗绸缎”。姑娘们的婚恋观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有车子、有房子、有票子,还会摇摇笔杆子”。
  瑞金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兰孟告诉记者,近年来,瑞金深入贯彻国家商事制度改革措施,着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发展势头。至2018年年底,全市各类企业达6000多户,个体户达2.5万多户。电商平台、微信支付、网络监管成为时代印记,“指尖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如今的瑞金,“键盘一按,鼠标一点;家家搞经营,户户开网店”。尽管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瑞金营商环境的改善。有了钱,姑娘们的追求也不一样了,她们干脆“不看房子不恋钱,相亲首选党团员”。
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
  “在家贫穷讨人嫌,外出务工赚点钱;赚钱回家娶媳妇,娶了媳妇不种田。”这是20世纪80年代瑞金农村的真实写照。瑞金市九堡镇农民钟展发说,当时,外出务工潮涌瑞金,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大部分村庄成了“空壳村”,“农田抛荒随处可见,经济落后非常普遍”。
(下转2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导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顺口溜中看变化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