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执法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者:姜馨 任震宇


    ■姜馨 本报记者 任震宇
  9月1日,2019市场监督管理论坛知识产权执法分论坛在天津举办。论坛上,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的代表聚焦“打击侵权假冒,促进创新发展”,围绕转变知识产权执法理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侵权假冒等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知识产权执法开启新篇章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关期,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营造公开透明、高效平等的市场环境。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杨红灿表示,去年国家机构改革整合了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等领域的执法职责,实施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同时在市场监管总局内设执法稽查局,通过完善内部执法流程,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实现案件线索快速受理、快速调查、快速查处,形成系统合力,及时快速制止侵权违法行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今年7月发布了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8年的第十七位上升至第十四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排名的持续提升体现了政策行动有益促进创新。
知识产权执法面临新挑战
  制造和销售假冒品牌产品是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品牌企业的合法利益,也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表示,侵害知识产权的危害不止于此,因为知识产权权利本身具有传播性,这种传播性所导致的结果可能会涉及到社会的公共利益。
  今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的工作方案,2019年到2021年,针对农村市场、电商平台等重点领域和侵权假冒重点产品提出治理措施。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知识产权局制定了2019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方案,明确了知识产权执法的重点领域和工作措施。杨红灿表示,近一年来,执法稽查局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2019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等案件近1.5万件。
  但是目前知识产权执法还面临一系列的新挑战,如电商领域的执法制度亟须健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侵权假冒行为逐步从实体市场向网络市场转移,手法不断翻新,主体更加隐蔽。相比实体市场,网络市场的执法监管仍然处于探索之中,现行的一些执法制度主要是基于实体市场设定的,还难以完全适应互联网经济,特别是针对实体市场的调查取证手段,无法应对网络交易中的违法行为。
知识产权保护需协同发力
  来小鹏指出,因为侵权主体多元化,侵权客体对象广泛,侵权行为分步骤实施等多种因素,打击侵权假冒行为难度非常大。所以在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时候,更多强调综合保护,不仅需要行政执法,还需要多渠道、多部门同时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需要加强司法保护,协调行政和司法之间的衔接。在证据规则方面,《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取得了制度性的突破,完善了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应积极借鉴这一制度突破,研究其他领域行政执法证据的采集规则,为查处侵权违法行为提供保障。
  其次,社会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监督者,要积极培育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杜绝知假买假,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公众举报侵权违法行为,营造全社会参与知识产权执法的良好氛围。
  企业是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重要主体,要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宝洁公司全球副总裁仇中强分享了宝洁公司从多方面入手应对侵权假冒产品的经验,如增加产品的防伪识别手段,便于消费者和执法部门识别和查证产品的真实性;加强产品的仓储运输管理,建立产品的物流追踪体系,减少假货侵入的机会;积极回应消费者的投诉和举报,及时发现假冒产品的踪迹;与电子商务平台紧密合作,采取措施,压缩假货流通的空间和途径;积极与政府执法部门配合,对假冒产品的生产力、转用渠道和销售终端进行精准打击。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击侵权假冒,知识产权执法助力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