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互联网+城市”持续升温,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发布“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指南,智慧城市建设成为重点关注的课题,各地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正在有序开展。
浙江省直公积金信息管理处处长王炜介绍说:“以前办理业务日均要叫1000多个号,现在每天只需要200多个号,老百姓已经习惯了通过‘刷脸’在支付宝上办事,提取公积金,全程免材料、免填表、零等待、秒入账,真正实现‘零跑腿’。”
在广东,580万名残障人士同样享受着“数据跑腿”的便利。过去申请残疾证,需要多次往返乡镇、街道与相关部门,提交5份材料,填写18项信息。现在,利用“粤省事”小程序,只需要去指定医院进行一次残疾定级,即可在线上办理所有申请事项。
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总裁许诗军表示,新技术始终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紧密结合,是政府服务创新最重要的支撑和动力。互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网络边界。“当前,技术本身已不是问题,技术如何与业务结合才是智慧城市的探索重点。”“数字广东”总工程师王刚认为,技术赋能只是智慧城市提升“内功”的基础。真正创新政务服务的,是办事流程的优化和政府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解决智慧城市“数据孤岛”的“抓手”。
浙江“一网通办”新生儿出生证就是这样的例子,以前需要申请人填写60项信息、提交20份材料、跑5个窗口。如今,只需要在“浙里办”APP填写9项信息、提交1份材料,证件立刻就办好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政府部门壁垒需要打通,服务商们也在想方设法整合,形成一个“拳头”。许诗军将阿里云称为阿里巴巴智慧城市服务的数字化“一号位”,包括蚂蚁、钉钉、高德等多个业务部门,都通过这个“一号位”来拉动。
与此同时,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升级,新的运营模式乃至政企关系也将应运而生。专家认为,将过去的分散决策、分散投资统筹起来,将为各方分别提供最优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振。
在浙江,政府和服务商之间的关系同样在发生变化。“阿里巴巴提出要做深度的合伙人,不仅是业务,甚至是资本的合作。在从过去单一的项目建设,到现在从规划、设计、建设、服务、运营等全方位地参与进来。同样的模式,也在海南复制,服务商可以提供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全程服务。”许诗军说。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