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高新装备,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效果好、节水节药能力强、省时省力效率高,成为田间地头“新宠”,大大缓解了我国农业植保环节长期存在的“打药难”问题。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植保无人机前景广阔。但是,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受到技术、政策、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的植保无人机究竟能飞多高呢?
植保无人机成田间“新宠”
有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植保无人机应用逐年加速发展,产品覆盖单旋翼、多旋翼、油动、电动等多个品种。至2018年底,国内植保无人机拥有量已达3万多架,全年作业量达3亿亩次,预计2019年底拥有量将超过4万架,作业面积将超过4亿亩次。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兰玉彬表示,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引发了国内植保无人机产业爆发性增长。2017年以来,有关部门试点推行植保无人机购置补贴,支持引进植保无人机技术,推进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激发了植保无人机市场需求。
植保无人机改变了我国传统人工喷施农药的植保方式,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拥有耕地面积20亿亩,年病虫害发生面积40亿至50亿亩次,但植保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远低于总防治面积,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始于本世纪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家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同场竞技。
随着竞争加剧,植保无人机市场近两年进入加速洗牌期,一些生产规模小、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或者盈利不佳的航模生产加工企业、组装厂商被淘汰出局,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生产规模优势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大疆农业和极飞科技两家企业的植保无人机销量占国内市场销量的70%以上,并且拟向全球市场提供植保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企业研发的着力点。近几年,在充分市场竞争中,植保无人机企业针对农业生产环境下的技术研发投入相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提高,在已经成熟的普遍应用大田作物植保施药全自主规划航线飞行作业基础上,精准定位、避绕障碍、仿地飞行、夜间飞行等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逐渐发展和成熟,增强了植保无人机的安全性能,大幅提高了植保无人机的环境适应性。
确保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植保无人机发展前景诱人,但市场生态远未成熟,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持续的低价竞争必然会影响产品质量提升,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所以,对于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来说,应该尽量规避恶性价格竞争,而应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要避免走入大载重无人机发展误区。目前,国内植保无人机以中小型电动机产品为主,载药量一般在15升左右,起降比较频繁。一些企业把植保无人机的载重和续航时间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着力开发更大载重的无人机,已有企业研发出载药量80升的产品,一天作业量达到1500亩至2000亩左右。但是,这种大载重无人机比较适应于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大面积田块,而在全国大部分20亩至200亩之间的小田块上,少有用武之地。
要理性对待植保无人机智能化问题,就要做好基础功能。业界普遍认为,智能化是植保无人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极飞科技总经理彭斌看来,植保无人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机,而是一种新型信息工具,是智慧农业装备。从当前来看,植保无人机集“遥感+施药”于一体,能够快速分析及诊断农田信息,开展农田无人巡查、病虫害监测、旱情、出苗率评估、产量预测等。但是,植保仍是农用无人机最基础的功能,企业在大力推动智能化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研发生产出能够满足除草、杀虫、施肥等植保要求的高品质产品。 (刘慧)